WEBVTT 00:00:06.988 --> 00:00:11.477 1962 年,一位名叫米歇爾希佛 Michel Siffre 的洞穴探險家 00:00:11.477 --> 00:00:17.266 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實驗 他將自己隔離在地底下數月 00:00:17.266 --> 00:00:20.405 沒有光線或時鐘 00:00:20.405 --> 00:00:24.296 他在自己身上粘貼電極 以監測生命現象 00:00:24.296 --> 00:00:28.225 並記錄他的睡眠和進食 00:00:28.225 --> 00:00:30.165 最後,當希佛帝從洞穴出來時 00:00:30.165 --> 00:00:32.645 他開創性研究的結果 00:00:32.645 --> 00:00:37.575 顯示他的身體保持規律的 睡眠─清醒週期 00:00:37.575 --> 00:00:40.654 即使沒有外在的信號 00:00:40.654 --> 00:00:42.035 他入睡 00:00:42.035 --> 00:00:42.975 醒來 00:00:42.975 --> 00:00:46.246 以及進食,都按固定作息 00:00:46.246 --> 00:00:52.385 這被稱為「晝夜節律」 源自拉丁語的「大約一天」 00:00:52.385 --> 00:00:56.676 後來,科學家發現這節律 影響我們荷爾蒙的分泌 00:00:56.676 --> 00:00:58.563 身體處理食物 00:00:58.563 --> 00:01:01.807 甚至藥物對身體的功效 00:01:01.807 --> 00:01:07.666 研究這些變化的科學 稱為「時間生物學」 00:01:07.666 --> 00:01:10.637 能感知時間有助於我們做所有的事 00:01:10.637 --> 00:01:12.277 從睡醒與入眠 00:01:12.277 --> 00:01:17.906 到知道何時準確地 接住擲向我們的球 00:01:17.906 --> 00:01:23.607 我們把這些能力歸功於 腦內計時器的互聯系統 00:01:23.627 --> 00:01:28.117 它相等於能告訴我們 過了幾秒的碼錶 00:01:28.117 --> 00:01:30.776 量測每日鐘點的時鐘 00:01:30.776 --> 00:01:34.148 以及告知季節的日曆 00:01:34.148 --> 00:01:37.457 每個各自位於大腦不同的區域 00:01:37.457 --> 00:01:41.917 留在黑暗洞穴的希佛憑藉最原始的鐘 00:01:41.917 --> 00:01:47.587 它位於下視丘的視交叉上核,即 SCN 00:01:47.587 --> 00:01:52.875 根據果蠅和老鼠的實驗 我們認為它的運作原理如下 00:01:52.875 --> 00:01:58.873 名為 CLK 的蛋白質,也就是 CLOCK 一整天都積聚在視交叉上核 00:01:58.873 --> 00:02:02.657 除了能活化讓我們 保持清醒的基因之外 00:02:02.657 --> 00:02:05.294 它們還製造另一種 稱為 PER 的蛋白質 00:02:05.294 --> 00:02:07.174 當積聚足夠量的 PER 00:02:07.174 --> 00:02:09.718 它會抑制製造 CLK 的基因 00:02:09.718 --> 00:02:11.977 最後讓我們入睡 00:02:11.977 --> 00:02:17.256 接著,CLOCK 的濃度降低 而後 PER 的濃度也下降 00:02:17.256 --> 00:02:19.158 讓 CLK 濃度再度上升 00:02:19.158 --> 00:02:21.551 重新開始新的週期 00:02:21.551 --> 00:02:23.335 還有其他蛋白質參與此運作 00:02:23.335 --> 00:02:28.318 但我們的日夜週期一部分是由於 白天 CLK 與夜間 PER 之間 00:02:28.318 --> 00:02:32.169 蹺蹺板作用原理 00:02:32.169 --> 00:02:33.201 為求更精準 00:02:33.201 --> 00:02:36.697 視交叉上核也依賴外在的信號 00:02:36.697 --> 00:02:37.427 如光線 00:02:37.427 --> 00:02:38.137 食物 00:02:38.137 --> 00:02:38.861 噪音 00:02:38.861 --> 00:02:40.027 以及溫度 00:02:40.027 --> 00:02:41.659 我們稱這些為 “zeitgebers” 00:02:41.659 --> 00:02:44.268 德語的「校時器」 00:02:44.268 --> 00:02:46.827 希佛在地下,缺少這些信號 00:02:46.827 --> 00:02:50.848 但在我們的正常生活中 它們會微調日常作息 00:02:50.848 --> 00:02:54.378 例如,當自然的晨光映入眼簾 00:02:54.378 --> 00:02:56.209 會催促我們醒過來 00:02:56.209 --> 00:02:59.083 此信號經由視神經傳到視交叉上核 00:02:59.083 --> 00:03:02.398 傳達了外界所發生的事情 00:03:02.398 --> 00:03:05.668 接著下視丘停止製造「褪黑激素」 00:03:05.668 --> 00:03:07.859 這是一種誘發睡眠的荷爾蒙 00:03:07.859 --> 00:03:08.978 同時 00:03:08.978 --> 00:03:14.099 它會增加整個腦部「抗利尿激素」 及「去甲腎上激素」的產生 00:03:14.110 --> 00:03:16.649 這兩者能協助控制睡眠週期 00:03:16.649 --> 00:03:17.989 上午 10 點左右 00:03:17.989 --> 00:03:22.060 體溫上升,提升了我們的精力與機敏 00:03:22.060 --> 00:03:23.620 稍後在下午 00:03:23.620 --> 00:03:27.448 我們的肌肉活動力與協調性也提高 00:03:27.448 --> 00:03:30.799 夜間時,光亮的螢幕會干擾這些訊號 00:03:30.799 --> 00:03:35.829 這就是為什麼 睡前看太多電視會難以入睡 00:03:35.829 --> 00:03:39.550 但有時我們必須更精確知道時間 00:03:39.550 --> 00:03:43.000 此時就需大腦的內在碼錶參與協調 00:03:43.000 --> 00:03:46.087 關於這種運作,一個理論曾提到 00:03:46.087 --> 00:03:49.069 某兩個神經元之間的傳遞訊號 00:03:49.069 --> 00:03:52.581 總是花大約相同的時間 00:03:52.581 --> 00:03:56.080 因此,大腦皮質及 其他區域的神經元 00:03:56.080 --> 00:03:59.469 能依預定、可預知的迴路來進行傳遞 00:03:59.469 --> 00:04:04.670 大腦皮質用它們來 精確判斷「經過了多久」 00:04:04.670 --> 00:04:07.321 如此,建立了我們的時間感知 00:04:07.321 --> 00:04:11.882 關於此點,希佛在洞穴裡 有額外有趣的發現 00:04:11.882 --> 00:04:19.502 每天,他都要求自己 以每秒一個數字的速度數到 120 00:04:19.511 --> 00:04:25.439 一段時間後,原本只花 2 分鐘 變成需時 5 分鐘之久 00:04:25.439 --> 00:04:30.658 孤獨、黑暗洞穴的生活 使希佛對時間的感知偏離軌道 00:04:30.658 --> 00:04:34.421 儘管大腦盡最大努力 讓他維持在正軌上 00:04:34.421 --> 00:04:35.421 這令我們深思 00:04:35.421 --> 00:04:38.332 還有什麼會影響我們的時間感 00:04:38.332 --> 00:04:41.482 假如時間不是客觀的 那又意謂著什麼? 00:04:41.482 --> 00:04:44.421 我們各自能以不同方式感知時間嗎? 00:04:44.421 --> 00:04:46.551 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