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眼睛是一個了不起的機制
能夠檢測任何位置,
小到幾個光子,大到直射的陽光
而且能在三分之一秒內
把焦點從你面前的屏幕
切换到遙遠的地平線
事實上,由於眼睛的構造如此靈巧
曾被認為太過複雜
以致達爾文意識到眼睛進化的速度
高得太離譜
而眼睛的進化正是如此,
這在五百萬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有關人類眼睛的故事,
開始於一个極其簡单的感光點
正如眼蟲這種單细胞生物體中
發現的一樣
它是連接在生物體鞭毛上的
一群光敏蛋白
當感受到光亮時該蛋白會被激活,
因而會使鞭毛游動來獲取食物
扁形動物中的渦蟲
則擁有更複雜的感光點結構
其不是扁平的而是凹陷成杯狀
這使渦蟲能更好的感知
入射光線的方向
除了其它用途外
此結構使得生物體可以
尋找遮蔽處並躲避捕食者
過去幾千年
在某些生物體中,
這種杯狀感光體變得更加凹陷
且前端的開口變得越來越小
此變化的結果便是“針孔效應”,
這使分辨率極大地提昇
並只讓一束细光能夠射入眼睛,
以此來降低失真率
章魚的祖先之一「鸚鵡螺」
利用這樣的針孔眼来提高
分辨率和方向感
雖然針孔眼能看到簡單圖像
但正如我們所知,
演化成眼睛的關建是晶狀體
這裡認為是由
透明細胞包裹住前端開口處來防止感染
並使得眼球内部能夠充滿液體
以優化光敏感度和對光的處理
而在眼睛表面形成的蛋白質结晶
形成了一個重要结構,而人們證實了
此結構在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
上的一點時會起到作用
正是晶狀體在調節眼睛看物體時
起到了關鍵作用
其通過改變自身的曲率來
調節眼睛看近景和遠景
這種針孔攝像頭加上晶狀體的結構
最終演變為人眼的基礎
進一步的進化改良包括:
一個彩色的圓環——虹膜
它控制進入眼睛的光線数量;
一個堅韌白色的外層,
也就是所謂的鞏膜
用來保持眼睛的結構;
以及淚腺,
來分泌具有保護性的薄膜
然而同樣重要的是
伴隨眼睛一起進化的大腦
用其不斷擴大的視覺皮層
來處理接收到的
更清晰多彩的圖像
現在我們知道的,
遠不如想像中大師級的傑作
我們的眼睛擁有其一步一步的進化過程
舉個例子,人類的視網膜是倒置的
其上方布滿了背向眼睛前端的感光细胞
這形成了盲點
在盲點處,視神經必須穿過視網膜
來到達其背后的感光層
頭足綱動物擁有類似的眼睛
他們的眼睛是獨立進化的
有著一個朝前的視網膜,
使得牠們的視野没有盲區
其他生物的眼睛也呈現出了不同的適應性
Anableps,即所謂的四眼魚
擁有分成兩區的眼睛,
一個用來看水上,一個用來看水下
讓牠们能夠很好的發現
捕食者及獵物
貓——經典的夜間捕食者,
進化出了反射層
大大增強了眼睛對光的捕捉能力
這給予了貓科動物出色的夜視能力,
以及他们標誌性會發光的貓眼
這些只是動物王國裡,
種類繁多的眼睛中的幾個範例
所以,如果你能設計出一種眼睛,
你會設計得有所不同嗎?
這問题並没有聽起來那麼奇怪
目前,醫生和科學家正在研究不同的眼睛結構
來幫助視障患者設計出
移植所需的仿生學植入物
並且在不遠的將來
機器制造出的精確靈活的眼睛
也許能夠超越眼睛本身的進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