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胡佛水壩完工時, 它成為一個龐大的水力發電來源, 讓一個死氣沉沉的沙漠城市活了過來: 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 有了水壩供給的電力, 拉斯維加斯迅速地 展現出它燦爛耀眼的活力。 這些炫麗亮光的來源是帶電的氖氣。 使用這種天生無色無味的氣體 來製作發光的廣告招牌, 會面臨兩個棘手的問題: 捕捉這種氣體及讓它發光。 法國發明家喬治‧克勞德 針對這兩點想出了對應的技術。 1902 年,他開發出一種方法 液化和分離空氣中的特定氣體, 成為史上首次以工業規模產製出的氖氣。 1910 年,他想出 讓氣體鎖在玻璃管內的方法, 在管子的兩端接上特殊的電極, 霓虹燈就此誕生。 在像克勞德這樣的工作室中, 工匠,也就是彎管匠, 會用手來製作霓虹燈。 彎管匠先將中空長玻璃管 一小段一小段地加熱, 再很快地將它們彎曲成形。 在玻璃冷卻後,他們 再把電極固定在兩端, 用真空幫浦將空氣抽出。 接著,他們讓高電壓的 電流通過玻璃管, 目的是除去玻璃內部的所有雜質。 最後,他們會把氖氣灌入並封住電極。 當打開霓虹燈廣告招牌時, 電流就會造成一些氖原子的電子加速 並脫離它們的軌道, 留下帶正電的離子。 這些自由的電子 會從一個電極衝向另一個電極, 它們會和更多氖原子碰撞, 也造成它們的離子化。 當這些被激化的電子 回到它們的正常能階時, 過量的能量就會被光子 或者光的粒子給帶走。 上述這些都發生在一瞬間, 當我們打開霓虹燈招牌時, 看到的就是光子所發出的光。 雖然,充入氣體的招牌通常被稱為 「霓虹燈(氖燈)」招牌, 但其實裡面有五種不同的氣體。 每種氣體在通電時所發出的光子 都具有不同的波長, 對應到不同的色光。 氖會產生橘紅色的光, 氬的光則是淡淡的薰衣草色, 氦是淺灰粉紅色,氪是銀白色, 氙則是淡紫色。 可以將這五種氣體 與塗上顏色的管子結合, 創造出通電後就出現的 七彩文字和影像。 業主很快就發現這些色彩豐富的燈光, 多麼能夠吸引客戶上門。 和燈泡不同, 霓虹燈招牌不需燃燒白織燈絲, 在氣體用盡前能持續發光四十年。 三〇年代時,全世界的店面 都使用了亮麗的霓虹燈招牌。 因為玻璃管本身易碎, 並不適合長距離運送。 大部分的霓虹燈招牌都是由當地 鄰近的霓虹商店製造和安裝。 幽默、有個性、設計複雜的 廣告招牌越來越多, 每個都不盡相同。 但,到了二次大戰結束時, 塑膠開始被廣泛使用且價格並不高, 塑膠廣告招牌取代了霓虹燈, 作為現代感的象徵。 許多小鎮把他們認為 過時的霓虹燈招牌移除。 現今霓虹燈招牌的產量 僅是高峰時期的一小部分, 但相對之下,彎管的工藝 仍然不變地延續下去。 地方工匠手做的新創作 也是霓虹燈全盛時期後的倖存者, 隱身在世界各地的城市街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