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或舞台劇的
演員應該
都有熟讀劇本
因為劇本會告訴演員
劇中的台詞
還有講台詞的時機
一首曲子的樂譜
類似劇本
簡單來說
樂譜告訴音樂家要彈奏什麼
還有彈奏的時間點
雖然每個音樂家的風格不同
比如說,貝多芬
和小賈斯汀
但兩位音樂家
都用了同樣的基本單位創造音樂:
音符
雖然最後的曲子
聽起來很複雜
但音符的基礎邏輯
其實是簡單易懂的
讓我們一起了解
樂譜最基本的要素
還有如何做曲
曲子是寫在五條平行線上的
五條線橫跨整個頁面
也就是五線譜
五線譜分兩個軸向
上跟下
左跟右
上下軸告訴音樂家
樂譜的音調
或是音符
左右軸告訴音樂家
音樂的節奏韻律
還有彈奏的時間點
首先來看音調
用鋼琴來做解釋吧
不過鋼琴樂譜的原理
也可以類推到別的樂器上
傳統西方音樂裡的
音調
是用七個英文字母命名
A
B
C
D
E
F
還有G
同樣模式不斷重複
A
B
C
D
E
F
G
A
B
C
D
E
F
G
以此類推
但音調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舉例來說,如果你彈F
再彈另一個F
只是高低音不同
其實聽起來差不多
跟B相比就不同了
再回到五線譜
每條線,還有線與線間的空格
都代表一個音調
如果在線上畫上一個音符
或在線與線之間譜上音符
演奏者就知道要彈什麼音調
五線譜上音符越高
表示音調越高
但音樂有數之不盡的音調
不只限於九條線與間的音調
以演奏式鋼琴為例
可以彈奏88個音調
怎麼把88個音調塞進五線譜呢?
這就要用譜號來表示
譜號是個怪異的圖形
寫在五線譜的前端
譜號標示某特定音調
告訴你線與間的音符
代表的是鍵盤上哪個音
要彈奏五線譜上沒有的音符
可以偷偷在譜上多加短線
也就是加線
然後再譜上音符
但如果要畫很多加線
樂譜會讓人眼花撩亂
這時就要變換譜號
演奏者要知道彈奏的時間點
會看兩個地方
拍子
還有節奏
一首曲子的拍子
有點單調無聊
聽起來像這樣
並沒有什麼變化
就這麼周而復始的下去
可以放慢
也可以加快
隨便你怎麼變化
拍子就像時鐘的秒針
將一分鐘分為60秒
每一秒長度都一樣
拍子將一首曲子
分成很多個小段落
每一段長度相同
就是拍子
拍子抓準後
接下來是節奏
音樂是從節奏開始的
這是四分音符
節奏最基本單位
等於一拍
二分音符是兩拍
全音符是四拍
這幾個小蝌蚪是八分音符
每個音符是半拍
太棒了!但他們代表什麼啊?
你應該有注意到
五線譜上有幾條小線
將樂譜分成幾個小段落
這是小節線
每個段落是一個小節
樂譜一開始
在譜號後
會有個拍號
告訴演奏者一小節有幾拍
這個拍號表示一小節有兩拍
這是三拍
四拍
以此類推
下面的數字告訴我們
要用什麼音符當作一拍
一是全音符
二是二分音符
四是四分音符
八是八分音符
以此類推
樂譜上的拍號
告訴演奏者一小節有四拍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以此類推
但就像之前說的
如果只注意拍子
會很無趣
可以把幾個四分音符
換成別的節奏
注意,雖然音符的數目變了
每個小節不一樣
但總拍數維持不變
這首曲子聽起來如何
還可以,但有些單調
加入另一個樂器呢
配上不同音調與節奏
聽起來更像音樂了
讀譜是須要練習的
才能一邊讀譜
一邊彈奏音樂
但只要花點時間跟耐心
你有可能是下一個貝多芬
或者
小賈斯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