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将送出或收到礼物。
你甚至可能从某个姨妈那里
得到一件针织毛衫。
但如果除了把它放进衣柜
并说声“谢谢”之外,
对方所期待的礼貌回应
是你在一周内带着更好的礼物回访她呢?
或者在镇选举中投票给她?
又或者是让她收养你的长子?
如果你身处于“礼物经济”中,
这些事情听起来就不足为怪了。
这话听起来似乎自相矛盾,
毕竟,哪有礼物是白给的?
但是在“礼物经济“”中,除特殊情况外,
馈赠礼物是被用来促进社会关系与责任的。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市场经济基于
物物交换之间的关系而形成,
礼物经济则是由相互交换礼物的
人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
礼物经济在人类历史中由来已久。
关于此概念最初的研究
来自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以及莫斯
所描述的特罗布里恩群岛的原住民
驾独木舟在充满危险的海洋中穿越数里
只为交换贝壳项链和臂带。
在这一过程中所交易的物品被称为“库拉环”,
库拉环本身没有实际用途,
但从其原主人那里获得了重要价值
并带有契约性,象征交易的持续进行。
其它的礼物经济或许包含有用的物品,
例如在太平洋西北部的冬季赠礼节盛宴上
(美洲印第安人冬季的一个节日),
首领们以赠送牲口与毛毯的方式
来较量各自的威望。
我们或许认为,
与其说这是物质财富的积累,
不如说是礼物经济的参与者们
用这样的方式来积累社会财富。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
礼物经济可能类似于物物交换,
但和物物交换不同的是,
礼物经济中礼物的馈赠是没有任何前提条件
或争议的。
相反地,互惠主义的社会规范
使得收礼人自愿回馈送礼人的好意。
但是如何回馈和何时回馈
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又各不相同,
同样,回礼也有不同的方式。
一位强大的首领将牲口给予一个穷人
或许不指望回馈礼物,
但希望以债务人的支出来获得社会声望。
印度尼西亚的托拉嘉人则会
通过赠礼的仪式获得地位
甚至决定着土地所有权。
(礼物经济的)关键是保持赠礼的循环继续,
使得总有某个人受惠于另一个人。
立即回礼,
或者回完全等价的礼物,
被认为是彼此间社会关系的终结。
那么,礼物经济只专属于在工业化世界
以外的小范围社会吗?
不完全是这样。
首先,即使在这些文化情境中,
礼物经济与其它交换市场体系并肩而行。
细想一下,
我们自己社会的某些部分
也以类似的方式运行着。
公共场所的活动,如火烧人狂欢节,
是一个物物交换和礼物交换的综合性活动,
在那里,卖东西换钱是被严格禁止的。
在艺术与技术领域中,
礼物经济是一种知识产权的替代。
艺术家,
音乐家,
以及开放源码开发者
免费分发他们创作的作品,
不图经济利益,
只为提升他们的知名度
以及建立他们的社会角色。
即便在聚餐和节日互送礼物的传统中
也含有某种程度的互惠主义和社会规范。
我们可能想知道一份礼物
是否真是一份礼物,
还是来自债务或涉及社交回报。
然而,这偏离重点了。
只有我们按市场定义来思考,
我们不掺杂社交债务的
免费礼物的概念才能盛行。
在一个商业化的世界里,
不管你身处何地,
通过赠予和互惠来加强纽带关系
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