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各位重新想像一下,
地球上的生活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
想像一下我們居住的地球
像是一個人類的身體。
身體的骨架是運輸系統,
有道路和鐵路、
橋樑、隧道、機場、海港
讓我們可以在世界各國旅行。
像我們的心血管系統,
驅動著我們的身體,
則是石油天然氣管線及電力網路,
可以運送能量。
負責溝通的神經系統,
有網路纜線、衛星、行動網路、
以及資料中心可以讓我們分享資訊。
這個一直不斷擴張的
基礎建設矩陣,
已經建造了 6400 萬公里的道路、
400 萬公里的鐵路、
200 萬公里的管道線路
以及 100 萬公里的網路纜線。
那國與國的國界線呢?
我們至少有 50 萬公里的國界線。
讓我們來建立一個更好的世界地圖。
我們可以從打破
一些古老的錯誤觀念開始。
歷史系的學生對這句話都很孰悉:
「地緣性決定了命運。」
聽起來很嚴肅莊重,對吧?
多麼宿命的一句格言。
它告訴我們,
內陸國家就是注定貧窮,
小國無法逃脫鄰近大國的掌握,
那遙遠的距離是無法逾越的。
但在我世界各地的旅程當中,
我看到了一個更大的
趨勢正在席捲全球:
連結。
全球連結的革命,以這些形式──
運輸、能源、通訊──
這些連結使得流動性人口、
貨物、資源、知識,
有了跳躍性的增長,
我們再也不會認為地緣性
是造就彼此落差的原因。
事實上,我看見這兩股力量
正在融合成一個字:
我稱它為「連結地緣性」現象。
連結地緣性現象,
象徵了流動性人口、
資源、想法的大躍進,
但它也是一種演化現象,
一種世界從法定國界的
「政治地緣性」
演化到「地理機能性」的過程,
即我們如何使用這個世界,
一種從國家與國界的關係演化到
基礎設施與供應鏈關係的過程。
我們的全球系統正在演化,
從 19 世紀的垂直整合帝國時代,
演化到 20 世紀的
水平相互依存的國家時代,
再進入到 21 世紀的
全球網路文明時代。
連結性,而非國家主權,
已經變成我們人類
相互連結的組織大綱。
(掌聲)
我們正在進入一種
全球網路文明的世代,
因為這完全是由大家一起建立的。
全球的軍事預算加總起來,
每年都不到兩兆美金。
同時間,全球的基礎設施費用
在未來的 10 年,
預計每年將達到 9 兆美金。
沒錯,本就該如此。
我們過去全球有 30 億人口
仰賴這些基礎建設生活,
現在已經跨越 70 億,
邁向 80 億人口的大關,
而最終會超過 90 億人口。
根據經驗法則,
全球平均每 10 億人口,
就會有一兆美金的基礎建設開銷。
想當然爾,亞洲就是領頭羊。
2015 年,中國宣布成立
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
(簡稱:亞投行)
成立宗旨是,連結其它國家
一起建立起
一帶一路的互聯經濟網。
一路從上海延伸到里斯本,
而因為這些重大地質工程的發展,
我們接下來的 40 年
將會增加很多基礎建設的開銷,
接下來 40 年所建的基礎建設
將會超過我們過去四千年來的總量。
現在,讓我們停下腳步想一想。
花這麼多錢在建築
全球社會的基礎工程上,
比起建造出破壞地球的武器
肯定有更深遠的影響。
連結性就是一門
我們要如何完善地分配
全球人力與資源的學問。
它是一門如何讓大家團結起來
不要各自分散資源的學問。
我相信,這就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
連結性在 21 世紀有股大趨勢:
全球性的都市化。
都市的基礎設施定義了我們。
到 2030 年前,
全球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
會居住在城市裡。
這些人口居住的地方
並不是圖上的小光點,
而是延綿好幾百公里的
大型島狀光點。
這裡是我們現在的所在地溫哥華,
從卡斯卡迪亞走廊的頂端
跨過美國邊境,向南延申到西雅圖。
科技重鎮矽谷
從舊金山北部延伸到聖荷西,
橫跨一個海灣來到奧克蘭。
洛杉磯城市的延伸帶經過聖地亞哥
跨過墨西哥邊境來到蒂華納。
聖地亞哥和蒂華納
現在共用一個機場航站,
讓你可以進出兩邊的國家。
最後,高速鐵路網可能會
連結整個東太平洋。
美國東北部的超大型都會區,
從波士頓開始經過紐約
和費城來到華盛頓。
這裡面住了 5000 萬人口,
目前也有一個高速鐵路計畫。
但亞洲讓我們真正目睹了
大型都會區的百花齊放。
這條連續的光點從東京開始
經過名古屋到大阪,
裡面超過 8000 萬的人口,
扛起了日本的主要經濟。
它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大型城市。
在中國,人口到達一億的
超大型都會區也很多,
北京周邊的環渤海都會區,
上海周邊的長江三角洲都會區,
與珠江三角洲周邊的都會區,
從香港往北延伸到廣州的都會區。
在中間,
還有重慶 、 成都特大城市都會區,
它們的地形面積幾乎與
奧地利這個國家差不多。
而這些大型都會區,
每一區都將近有二兆美金的 GDP──
幾乎與今日的印度相當。
所以,想像一下,
如果我們的全球外交機構,
像是 G20 高峰會,
是用經濟規模而不是用國家代表
來做為入會資格的話。
有一些中國的大型城市,
有許都會有一席之地,
而像阿根廷和印尼這樣的
國家就沒有位子了。
我們來談談印度,
它的人口即將超越中國,
它也有一些超大型都會區,
像是首都德里都會區
和孟買。
在中東,
大德黑蘭都會區容納了
三分之一伊朗的人口。
埃及的 8000 萬人口
大部分都住在開羅和
亞歷山大之間的走廊。
而海灣、項鍊型的
衛星城市也正在成型,
像是巴林和卡達,
通過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到阿曼的馬斯卡特的都會區。
然後還有拉各斯都會區,
在非洲最大的城市和
奈及利亞的商業中心,
有一個鐵路網的規劃,
它在大西洋沿岸走廊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鐵路橫跨了貝寧、多哥和加納,
到阿比讓,象牙海岸的首都。
但是,這些國家都是拉各斯的城郊。
在大型城市的世界裡,
國家會變成這些城市的城郊。
到 2030 年,全球將會有
50 個像這樣的超大型都會區。
所以,哪一種地圖給你的資訊比較多?
是掛在我們自家牆上
傳統的 200 個獨立國家的地圖,
還是這一張有 50 個
超大型都會區的地圖?
當然,即使這樣仍不夠完整,
因為,如果你沒有了解
它們彼此的連結性關係,
你也不會了解各別的大型城市。
人們搬到城市裡被連結起來,
而連結性造就了這些城市的繁榮。
其中任何一個城市,如聖保羅或
伊斯坦布爾或莫斯科,
它們的 GDP 都已經高達或超過
整個國家 GDP 的 1/3 到 50%。
但同樣重要的是,
你也無法計算它們的個別價值,
如果你不了解它們的
人流、金流、科技
這些使它們繁榮的原因。
以南非的豪登省為例,
它包含了約翰尼斯堡
與首都比勒陀利亞。
它的 GDP 表現也超過
1/3 的南非總體 GDP。
但同樣重要的是,
它還有個出名的特色,
就是幾乎每一個跨國企業
都有在南非做直接投資。
當然,也包含投資整個非洲大陸。
每個城市都想成為
全球價值鏈的一份子。
它們都想成為「全球分工」的一份子。
這是每個城市都在想的事。
我從未遇過一個市長跟我說,
「我想讓我的城市被排除掉。」
他們知道,他們的城市
也是全球網路文明的一部分,
就如同它們是
自己國家的一部分一樣。
現今,有很多人
對都市化的現象很灰心。
他們認為這些城市正在破壞地球。
但如今,
已經有超過 200 個
城際學習網路在蓬勃發展。
這個數字
與我們的政府組織一樣多。
所有的這些網際城市的互動
都致力於一個目標,
人類 21 世紀的首重之重:
永續的城市發展。
有成效了嗎?
我們看一下氣候變化。
我們知道,紐約與巴黎
一次又一次的氣候大會
也無法降低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
但我們可以看到,
城市間的運輸科技與知識
還有政策,已經讓我們開始了解
如何降低對碳排放的濃度。
城市間彼此學習。
如何設計零排放的建築,
如何配置電動車共乘系統。
在中國的主要城市中,
他們已經開始限制路上汽車的配額。
在很多西方的城市,
年輕人甚至已經不想開車了。
城市曾經是問題製造者,
現在它們是提供解決方法的一份子。
要達成永續城市發展,
不平等也是要面對的挑戰之一。
當我在這些大型都會區旅行時──
花了幾個小時或幾天──
我體驗到同一地區
也有極不公平的事。
即使我們全球股市的資產
已經高達將近 300 兆美金。
這大約是全球 GDP 的四倍。
我們從金融海嘯後
也創造了龐大的債務,
但我們有在他們身上
投資包容性成長嗎?
不,還沒有。
只有當我們蓋好夠多、
夠便宜的大眾住宅,
投資大量的運輸網路
讓人們可以進行實體與
數位上的溝通連結,
到那時候,所有的城市與社會,
才會感受到彼此的溫暖。
(掌聲)
這也是為什麼基礎設施的發展
會成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的目標之一,
因為這讓所有人都受益。
我們的政治和財經領導人
已經瞭解到,連結性並不是做慈善,
它是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財政界需要了解
連結是 21 世紀最重要的學習課程。
現在,城市可以讓世界
更具有永續發展性,
它們讓世界更公平,
我也相信城市間的連結
可以讓世界更和平。
如果我們專注世界各區
跨國間緊密關係的發展,
我們會看到更多的貿易、更多的投資
與更多的穩定性。
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歐洲工業蓬勃發展的故事,
帶來了歐盟今日和平的發展。
還有,你可以看到俄羅斯,
是最後一個與國際系統
接軌的重要強國。
要解釋今日全球的緊張局勢
會花很多的時間。
在系統中的國家,
彼此的憎恨已經逐漸減少,
在北美,地圖上最重要的一條線,
不是美國與加拿大的國界
或美國與墨西哥的國界,
而是集結在北美聯盟之間
綿密的公路、鐵路、油管網路
以及電網路甚至是水渠道。
北美不需要更多的圍牆,
我們需要更多的連結。
(掌聲)
但真正對連結性發展最有潛力的地方
是在後殖民世界的國家。
這些區域的國家,
他們的國界變化無常,
世世代代的領導人,
彼此之間的仇恨都相當深。
但現在新一代的統治者
已經開始放下仇恨彼此合作。
我們拿東南亞為例,
從曼谷到新加坡的高速鐵路網
以及越南到緬甸的貿易走廊。
這個區域的六億人口,
齊心協調彼此的農業資源
及彼此的產業輸出。
它正進化到一種
我稱之為「亞洲和平共榮」的現象,
一個在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和平現象。
在東非,相同的情況也正在發生,
將近有半打的國家,
正在投資鐵路與多功能經濟走廊
讓內陸國家也可以將
他們的產品推到市場上。
這些國家彼此協調
他們的設施及投資政策。
他們也進化到一種
「非洲式的和平共榮現象」。
我們知道一個區域
特別可以運用這種想法,
就是中東區域。
當阿拉伯國家慘遭瓦解後,
除了古老的城市,還留下了甚麼?
像是開羅、貝魯特和巴格達?
事實上在阿拉伯國度,
有將近四億人口
都已經都市化了。
社會、城市之間,
不是水源豐富就是缺水,
不是能源豐富就是缺少能源。
而唯一可以導正這些
分配不當的方法,
並不是透過更多的戰爭
和領土的侵略,
而是透過對油管與水道的連結性。
可惜的是,這目前還不是中東的地圖。
但,它必須是,
一個「阿拉伯國度的和平共榮現象」,
透過內部整合與產品連結,
與他們的鄰居:
歐洲、亞洲、非洲產生連結。
現在,對世界上最動盪的地區而言,
目前的連結性看起來
並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樣子,
但我們從歷史上學到,
更多的連結才是追求
長期穩定的唯一方法。
因為我們知道,
一區又一區的實例顯示,
連結性才是新的實境。
城市與國家正在學習匯集
更多的和平與繁榮。
但真正的考驗是在亞洲。
連結性是否可以克服長久以來
在遠東區域強大勢力
之間的競爭模式呢?
並竟,這區是第三次世界大戰
最有可能爆發的地方。
自從 25 年前,冷戰結束後,
至少有 6 個主要的戰事
曾經被預測會在這一個區域爆發。
但沒有一個爆發。
拿中國和台灣為例。
在 1990 年代,這裡是每個人
預測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幕式。
但從那之後,
兩岸之間的貿易與投資
往來相當密切,
這讓去年 11 月,
雙邊的領導,
舉辦了一次歷史性的會面,
討論最終和平統一的議題。
即使台灣今年稍早選出了
一個民族主義政黨執政,
這個政黨支持獨立,
也不能低估這和平統一的基本路線。
即使中國與日本對立的歷史更長,
甚至在島的爭議上,展現彼此的國防實力。
但近幾年,
日本已經在中國做了最大的投資。
日本的汽車銷售甚至在中國創下紀錄。
猜猜看現在住在日本的外國人,
最多的是來自哪一個國家?
你猜對了:中國。
中國與印度也有戰爭,
有三個顯著的國界爭議,
但今日,印度是
亞投行的第二大股東。
他們建立了一條貿易走廊,
從印度的東北方
經過緬甸和孟加拉
一路延伸到中國的南邊。
他們的貿易金額從10幾年前的200億美金
增長到今日的800億美金。
擁有核武的印度和巴基斯坦
已經打了三場戰爭,
雙方對喀什米爾領土的爭議從不間斷,
但他們也協調出了一種雙贏的貿易協議,
雙方想要完成一條管線,
從伊朗經過巴基斯坦到印度。
讓我們談談伊朗。
兩年前伊朗的戰爭
不是不可避免的嗎?
那麼,為什麼今日,每一個強權國家
都要跑到那邊做生意?
各位先生女士,
我不敢保證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爆發。
但我們絕對可以了解為什還沒發生。
即使大家都知道,亞洲是全世界
國防經費增長最快的區域
但這些國家彼此也投入好幾十億美金在
彼此的基礎建設及供應鏈上。
他們對彼此的「地理位置功能」
比「政治地理版圖」更感興趣。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
領導人要退一步仔細思考,
並決定把重心擺在經濟發展
而非緊張的領土關係上。
雖然看起來世界好像正在分崩離析,
但也建立了很多連結性,
讓大家比以前更知道
要如何重修舊好搞經濟。
而藉由網路力量,
我們把世界連結在一起,
這讓我們進化到一種
突破地理限制的數位世界。
我們就像細胞和血管,
熱血沸騰地通過這些
全球的連結網路。
每天,有好幾億人在網路上,
與他們從未謀面的人一起工作。
每年有超過10億人次
在世界各地旅行工作,
在未來的10年,
這個數字即將突破30億。
我們不只是建立了連結性,
我們更把它體現出來。
我們都是全球網路文明的一員,
而這就是我們的地圖。
世界地圖不再由地緣性決定命運。
而是一個更有希望的未來新口號:
連結才是我們的命運。
謝謝各位。
(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