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让各位重新想象
地球生活的组织架构。
把整个星球当作我们生存的身体。
它的骨骼就是交通系统,
有公路、铁路、
桥梁、隧道、航线、海港,
这些让我们得以在大陆间穿行。
驱动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就是石油、天然气管道,
还有电网,
它们分配能源。
主管通讯的神经系统,
就是网络电缆、卫星、
蜂窝网络、数据中心,
它们让人类共享信息。
这个无限扩张的基础设施网络,
已经包含了6400万公里的公路,
400万公里的铁路,
200万公里的管道,
还有100万公里的网络电缆。
国界又如何呢?
国界的总长度不到50万公里。
让我们绘制一幅更好的世界地图。
我们可以从打破旧的流言开始。
有一个说法是历史系学生很熟悉的:
“地理就是宿命。”
听起来好沉重,对吧?
这就是句宿命论的格言。
它告诉我们,内陆的国家
注定就是贫穷的,
小国家没法逃脱大邻居的控制,
漫长的距离是无法逾越的。
但是在我的每次环球旅行中,
我看到一个更伟大的力量席卷地球:
互联性。
这个全球的互联革命,
它所有的形式——
交通、能源、通信——
让一切获得了质变,
包括人类的流动性,
还有商品、资源、知识,
以至于我们无法将地理
与这些因素分立开来。
事实上,我认为这两股力量
是融汇合一的,
我把它称为“互联地理”。
互联地理代表了质的飞跃,
包括人类、资源和思路的流动性,
然而它是一次进化,
这种全球进化是从政治地理——
我们依照法律分割世界的方式,
转变为功能地理——
我们实际运用世界的方式,
从国家与边界的讨论,
转为基础设施与供应链的讨论。
我们的地球系统正在进化,
从19世纪垂直一体化的帝国,
变成20世纪横向相互依存的国家,
直到21世纪的国际网络化文明。
互联,而非主权,
已经成为人类的组织原则。
(掌声)
我们正在变成这种国际网络化文明,
因为我们就在建造它。
全世界的国防预算和军事开销总和,
每年接近两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国际的基础设施建设,
预计会突破每年九万亿美元,
就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
其实理应如此。
我们所利用的基础设施配置,
只够三十亿世界人口使用,
而我们的人口要超过七十亿,
朝八十亿迈进,
最终会达到九十亿甚至更多。
根据以往经验,
我们应该花费大约一万亿美金,
为了满足每十亿人口的
基本基础设施需求。
不出奇的,亚洲领先全球。
在2015年,中国宣布成立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它与一系列其它组织一道,
旨在建设一个钢铁与丝绸的商路网,
从上海延伸到里斯本。
而随着这个地质学工程的展开,
我们可能会在未来40年
花更多钱建设基础设施,
未来40年会比以往4000年
建造更多的基础设施。
现在让我们停下来思考思考。
我们花了这么多钱
来建造这些国际社会的基础,
而非发明拆毁这些的工具,
这可能有深远的后果。
互联性是我们优化
全球人口与资源分布的方法。
这是人类做到
“1+1>2”的办法。
我相信这是正在发生的事。
互联性在21世纪
有另一个附属的超级浪潮:
全球范围的城市化。
城市是最能定义我们的基础设施。
到2030年,世界人口超过三分之二
会住在城市里。
这些可不只是地图上的小点点,
他们是延伸上百公里的群岛。
我们现在在温哥华,
卡斯卡迪亚走廊的起点,
它一直往南延伸,
通过美国边境直到西雅图。
超级科技中心——硅谷,
北起旧金山,南至圣何塞,
一路跨过海湾到奥克兰。
洛杉矶城现在已经扩张到了圣迭戈,
甚至跨过墨西哥边境到了蒂华纳。
圣迭戈和蒂华纳现在
已经共享一个机场了,
你可以从机场直接到两个国家之一。
最终,一个高速铁路网
可能连接整个太平洋脊柱:
美国东北部的人口稠密区,
始于波士顿,跨过纽约,
直到费城还有华盛顿。
这里有超过五千万人口,
也有计划建设一个高铁网络。
但是只有在亚洲
我们才真正看到大城市的互联。
从东京,经过名古屋到大阪,
这一条延绵的光带,
有着超过八千万的人口,
承载着大部分的日本经济。
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特大城市。
目前是的。
然而在中国,
特大城市群正在诞生,
人口数量可达到一亿。
北京附近的渤海湾,
上海附近的长江三角洲,
还有珠江三角洲,
从香港向北延伸至广州。
在中部地区,
重庆-成都特大城市群,
这里的地理足迹
规模可以与奥地利相比。
而且这些特大城市群中的任一个,
都有将近两万亿美金的
国内生产总值,
这几乎跟现在的印度一样了。
所以想象一下,
如果国际的外交组织,比如G20,
把会员资格按照经济规模来评定,
而非按照主权国家,
有一些中国的特大城市
就可以入选,并且有自己的席位,
然而另一些完整的国家,
比如阿根廷或印度尼西亚就会落选。
再看看印度,它的人口数
很快就要超过中国,
它同样有一些特大城市群,
比如说德里首都地区,
还有孟买地区。
在中东地区,
大德黑兰地区正在吸收
伊朗三分之一的人口。
埃及八千万人口中的大部分,
都住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城
之间的走廊地区。
而在海湾地区,
一连串的城邦在形成,
从巴林和卡塔尔,
穿过阿联酋,到阿曼首都马斯喀特。
还有拉各斯,
非洲最大的城市,
也是尼日利亚的商业中心。
它计划建设铁路网,
这可以让它成为
大西洋沿海走廊的支柱城市,
整条走廊经过贝宁、多哥、加纳,
一直到科特迪瓦的首都阿比让。
但是这些国家都在拉各斯城郊。
在特大城市构成的世界里,
国家可以是城市的郊区。
到2030年,世界上会有
接近50个这样的特大城市群。
所以哪幅地图信息更多呢?
是我们传统的地图,
标注着分散的200个国家,
挂在大部分的墙上,
还是这一幅,
描绘着50个特大城市群的地图?
其实就算这幅都是不完整的,
因为你不可能彻底了解
任一个独立的特大城市,
除非明白它与其他城市的关联。
人们搬迁到城市是为了互相联系,
而互联性正是城市发展繁荣的原因。
不论是哪些城市,
像圣保罗、伊斯坦布尔或者莫斯科,
它们的GDP都接近或超过
全国GDP的三分之一到一半。
然而同等重要的是,
你不能单独计算它们独立的价值,
除非理解了人口流动的作用,
还有资金、科技的流动,
它们让特大城市得以繁荣。
以南非的豪登省为例,
它包含了约翰内斯堡
和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
它占了南非三分之一以上的GDP。
但同等重要的是,
几乎每一个跨国企业
都选择入驻此地,
它们直接为南非注资,
甚至,向整个非洲大陆注资。
城市渴望成为国际价值链中的一环。
它们渴望成为国际劳动分工的一环。
这是城市的思考方式。
我从没见过一个市长会这样说:
“我想让我的城市与世隔绝。”
他们很清楚,他们的城市属于
国际网络化文明,
就像它属于自己国家一样。
如今对于很多人来说,
城市化造成了大众恐慌。
他们觉得城市正在毁坏地球。
然而现在,
有超过200个跨城市学习网络
正在发展繁荣。
这数量几乎与
所有的跨政府组织相当了。
所有的跨城市网络
都有一个共同目标,
也是21世纪人类的首要目标:
可持续的城市化。
它有效吗?
让我们看看气候变化情况。
我们很清楚,
纽约和巴黎的一次次峰会
并不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在城市之间传输科技,
还有知识、政策等等,
的确可以减少经济体的碳排放强度。
城市在互相取长补短。
例如怎么建设零排放建筑,
怎么实施电动车分享计划。
在中国的大城市,
他们正在实施车辆限行政策。
在很多西方城市,
年轻人甚至都不想开车了。
城市曾是问题的一部分,
但现在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社会不平等是可持续城市化的
另一个重大挑战。
当我跑遍全世界的特大城市,
花了许多个日夜,
我感受到了悬殊差距造成的悲剧,
就在同一片区域里。
然而国际的金融资产
从来没有如此之多,
接近三百万亿美金。
这几乎是全世界GDP总和的四倍。
我们在金融危机后
背负了极多的债务,
但是我们把钱投资在了
包容性增长吗?
不,还没有。
只有我们建造了充足、
价格实惠的公共住房,
只有我们投资建造了
耐用的交通网络,
使得人们可以身体和信息上
都实现互联互通,
我们分离的城市和社会
才能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掌声)
这就是为什么基础建设项目
已经被包括在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
因为它激活了大众生产力。
我们的政治经济领袖
慢慢意识到互联性并不是搞慈善,
而是一个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
我们的经济社会必须明白,
互联性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一种资产。
如今,城市可以让世界更加可持续,
它们让世界更加公正,
我也相信城市间的互联
可以让世界更和平。
如果我们看看那些
边境间联系紧密的地区,
我们看到更多的交易和投资,
地区也更稳定。
我们都知道二战后欧洲的故事,
工业合作推进了发展过程,
最终构成了如今和平的欧盟。
而且你们还能看到俄罗斯,
它是全世界的各强国中
互联性最差的国家。
这要追溯到很久以前
才能解释当今的冲突问题。
与别国利害关系不强的国家,
往往不愿冒风险打破这种状态。
在北美,地图上意义最重大的一条线
并不是美加边境或者美墨边境,
而是公路、铁路、管道的交织网络,
还有电力网络,甚至是运河系统,
一个和谐的北美联盟因这些而形成。
北美不需要更多的壁垒,
它需要更多的连接。
(掌声)
但是互联性的真正前景
会在殖民统治后的地区体现。
这部分地区,
它们的边境是历史上最多变的,
一代又一代领导者
相互的冲突非常激烈。
但是一群新的领导者逐渐上位,
把过往冲突逐渐抹去。
以东南亚为例,
他们准备建设高铁网络,
连接曼谷到新加坡,
还有越南到缅甸的商业走廊。
如今这个6亿人口的地区
调配了它的农业资源,
还有工业输出。
它逐渐进化为我称作的
“泛亚洲大同”,
东南亚国家的和平地区。
类似的现象在东非也发生了,
那里的六个国家
投资建设铁路和多式联运通道,
于是内陆的国家可以
将商品运输到市场上。
如今这些国家在调控它们的资源,
调整它们的投资政策。
他们同样进化成“泛非洲大同”。
我们知道有一个地区
可以利用这样的思维方式,
那就是中东地区。
随着阿拉伯政权的悲剧倒台,
除了开罗、贝鲁特和巴格达等古城外,
还能留下什么呢?
事实上,阿拉伯世界的将近4亿人
几乎全数城市化了。
作为完整的城市或社会,
它们的水资源可能丰富或是匮乏,
能源可能丰富或是匮乏。
唯一能够解决这种失调的办法,
并不是通过战争和边境隔离,
而是通过更多的管道、运河连接。
很可惜,这还不是中东地区的图景。
但理应如此,
一个互联的“泛阿拉伯大同”,
从内部互相整合,
并与它们的邻居在生产力方面联系:
例如欧洲、亚洲和非洲。
如今,看上去互联性
并不是我们立即想要的东西,
尤其对于世界上最动荡的区域。
但我们由历史规律得知,
互联性是唯一的方法,
让一个地区获得长期的稳定。
因为我们知道,
在一个又一个地区,
互联性是新的现实。
城市和国家在逐渐整合,
成为更和平、更繁荣的整体。
但是亚洲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互联性可否克服远东强国之间
种种竞争行为呢?
毕竟这里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理应爆发的地方。
自从二十多年前冷战结束之后,
至少有六次大规模战争
被预测会在这个地区发生。
但没有一个真正爆发。
以中国和台湾为例,
在20世纪90年代,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三战的背景。
但是自那时起,
海峡两岸之间的贸易和投资额
变得非常高,
以至于去年十一月,
双方领导人举行了一次历史性峰会,
探讨未来如何实现和平统一。
即使是台湾的一个党派,
今年早些时候还主张台湾独立,
在进行选举时也没有否认
这种基础的变革力量。
中日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
有更长的历史,
而且最近在部署海军和空军,
在岛屿争端中互相展示军力。
然而在最近几年,
日本在中国做了
历史上最多的对外投资。
日本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屡创纪录。
各位猜猜今天
永久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
最多来自哪个国家呢?
你猜对了——就是中国。
中国和印度打过一场大战,
还有三处突出的边界争端问题,
然而如今印度是
亚投行的第二持股国。
他们正在建设一条贸易通路,
起于印度东北部,
穿过缅甸和孟加拉国,
终于中国华南地区。
他们的贸易额已经从
10年前的大约200亿美元,
发展到如今的800亿美元。
持有核武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
打了三场战争,
持续地争夺克什米尔地区,
但是他们同样在商讨
一个最惠国贸易协定,
并且希望建设一条管道,
始于伊朗,穿过巴基斯坦,
终于印度。
让我们再谈谈伊朗。
两年前的我们不是觉得
对伊朗的战争根本不可避免吗?
那么为什么现在每个大国
都争着去伊朗做生意呢?
女士们、先生们,
我不能担保第三次世界大战
永远不会爆发。
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现在它为什么没有爆发。
即使亚洲一些国家
军力发展速度世界领先,
同样的国家也互相投资数十亿美金,
来建设基础设施和供应链。
他们更感兴趣的是
各自的功能地理特征,
而非政治地理特征。
这就是为什么领导人要三思,
从战争边缘后退几步,
决定去关注经济的合作,
而非领土的争端。
我们常常觉得世界就要崩溃了,
但是互联性的增强
就是我们把碎片复原的办法,
而且复原得比原来更好。
当我们把全世界
从物质和信息方面
用无缝的互联网络覆盖,
我们的世界将会让人
突破地理的限制。
我们就是细胞和血管,
在这个国际网络中脉动。
每天,数以亿计的人登上互联网,
与从未谋面的人共同工作。
每年超过十亿人要跨过国家边界,
而且将会在未来十年升至三十亿。
我们不只是互联性的建设者,
我们自身就体现了互联。
我们是国际网络化文明,
而这是我们的地图。
这幅地图里,
地理不再是我们的宿命。
与之相对,我们的未来
有一条更有希望的新准则:
“互联就是命运。”
谢谢各位。
(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