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cubate Pictures 呈獻 ) ( Post Carbon Institute 協作 ) ( 沒有明天 ) 呢個係地球九千萬年前嘅樣 地質學家叫呢個時期做白堊紀晚期 呢個時間氣候暖化極之嚴重 恐龍仍然係地球嘅霸者 喺地球上不斷生長 穩居食物鏈嘅頂端 但佢哋冇留意到四周圍發生嘅巨變 大陸漸漸分裂 地殼中出現巨大嘅裂縫 之後俾水淹浸,成為咗海洋 喺極高温嘅環境之下 污染咗水源 數以億計嘅藻類死亡 沉喺裂縫嘅底部 河水將沉澱物仲入海裏面 淹蓋咗藻類遺骸中嘅有機物 隨住施加喺遺骸上 嘅壓力同埋温度不斷上升 有機物透過化學作用 轉化為碳氫類化石燃料 就係石油同埋天然氣 喺陸地上同樣嘅過程喺度進行緊 煤就係咁出現 大自然五百萬年先至生成 世界一年所消耗化石燃料嘅用量 現代嘅生活方式 大大依賴呢一種化石能源 但係令人驚訝嘅係 仍然有唔少人視之為理所當然 由 1860 年到宜家 地質學家一共發現咗 超過二萬兆桶嘅石油 但係到宜家,世界已經用咗差唔多一半 喺開採石油之前,必先要搵到油田 起初,人類好容易就發現到油礦 同埋開採成本亦都相當平 美國第一個大型油田 Spindletop 喺 1990 年俾人發現 之後,陸續有新嘅油田發現 地質學家行勻成個美國 發現咗大量嘅石油、天然氣 同埋煤嘅資源 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嘅產油國 因而成為超級工業強國 油井開始產油之後,產油量必然會下降 至於產油量幾時下降都只係時間問題 每個油井嘅產油速度都唔同 但係平均嚟講 佢嘅趨勢圖係一條鐘型嘅曲線 同常一個國家 發現油井嘅高峰期四十年之後 產油量就會到高峰 跟住就會永久下跌 1950 年代 蜆殼公司地質物理學家 M. King Hubbert 預計美國嘅產油量會 喺 1970 年代到達最高峰 即係發現石油嘅高峰之後嘅四十年 當時,好少人相信佢嘅說話 但係到咗 1970 年代 美國產油量真係到咗最高峰 之後永遠下降 Hubbert 嘅預測得到平反 從此之後 美國愈黎黎依賴進口石油 少少石油供應嘅變動都好影響到美國 因而喺 1973 年 同埋 1979 年嘅石油危機裏邊 美國陷入經濟衰退 1930 年代係美國史上 發現油田最快嘅時期 雖然科技先進 但呢樣仍然唔能夠扭轉美國 愈黎愈少發現新油田嘅趨勢 最近發現嘅油田,好似 ANWAR 最多只能夠提供足夠 17 個月用量的石油 甚至連墨西哥灣嘅新油田 Jack 2 都只係能夠滿足幾個月嘅國內需求 雖然新油田嘅規模相當大 但係冇一個油田可以 滿足到美國嘅能源需求 現時有實質證據證明 世界石油產量已經攀升 或者已經接近頂峰 1960 年代係全球發現新油田嘅顛峰 四十年之後嘅今日 發現新油田減少嘅趨勢 似乎唔可以逆轉 65 個主要產油國中 54 個產油國嘅產量都已經達到頂峰 預計其餘嘅國家大多數 都會喺冇幾耐之後到達頂峰 世界如果要彌補宜家油田產量嘅下降 需要每三年就要搵到一個 相當於沙特阿拉伯總產油量嘅新油田 1960 年代石油產量遠遠超過用量 人類每用一桶石油 同時亦都有六桶新石油補充 但係四十年後,情況完全逆轉 人類用三至到六桶石油期間 至發現一桶新石油 當世界產油量到達最高峰 石油需求將會遠遠超過供應 而氣油價格亦都會大起大落 唔單止影響駕駛成本 仲有更大嘅影響 現代城市非常依賴化石燃料 甚至連道路同埋好多房屋嘅屋頂 都係使用石油產出嘅瀝青 如果喺冬天冇暖爐,夏天冇冷氣 好多地方根本唔適合人類居住 住係市郊令到人類需要渣車幾英里 去返工、返學,同埋買嘢 而主要嘅城市將住宅區 同埋商業區遠遠分離 人類被逼以車代步 住喺郊區同埋好多社會嘅規劃都係 基於石油同埋能源充裕嘅假設 由化石燃料生產出嘅化學物 或者石油化工產品 喺無數產品嘅製造中 有舉足輕重嘅地位 現代化農業系統、醫院 航空交通、供水系統,甚至美國軍部 都十分倚重化學燃料 單單美軍一年就用上十四億桶石桶 而化石燃料亦都係製造塑膠 聚合物、電腦主要部件、娛樂設備 衣服等等各方面唔可以缺少嘅材料 現時環球經濟取決於無盡嘅增長 需要愈黎愈多廉價能源嘅供應 我哋太依賴石油同埋其他化學燃料 以至只要燃料喺供應上 有任何少少嘅差池 對我哋生活每方面都有影響 ( 能源 ) 能量就係做嘢嘅能力 宜家每個美國人 平均每日可以用到嘅能量 就相當於 150 個奴隸 24 小時 不斷工作所用嘅能量 儲存呢啲能量嘅物質就係燃料 有啲燃料擁有較高嘅能量 呢個同能量密度有關 喺咁多燃料當中石油係最重要嘅 世界每年消耗三千億桶石油 相當於一立方英里嘅石油裏面 所含嘅能量 相等於 52 間核電廠 運作 50 年所產生嘅能量 雖然石油發電只係佔美國用電嘅 1.6% 但係石油為 96% 交通供給能量 喺2008年 三分之二嘅美國石油係入口嘅 多數黎自加拿大、墨西哥 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 尼日尼亞、伊拉克同埋安哥拉 石油有幾個獨特之處 佢嘅能量密度非常之高 一桶石油嘅能量就相等於 人類勞動接近三年所用嘅能量 石油喺室溫係液體狀態 容易運送 喺細小嘅引擎亦都可以使用 要獲得能量,先要付出能量 其中嘅秘詇就係以小換多 呢個方式叫做 EROEI (energy return on energy invested) 用能量投資去換取能量 傳統嘅石油開採係一個好例子 易開採、高品質原油先會被開採 然後石油商人用一桶石油嘅能量 去尋找同埋提取一百桶石油 噉樣石油嘅 EROEI 就係100 喺開採容易鑽探嘅石油之後 佢哋用一步會去探索深海 或者偏遠國家嘅石油資源 所需要嘅能量會愈黎愈大 我哋宜家通常搵到嘅石油 都係重油或者硫化原油 提煉費相當昂貴 宜家石油嘅 EROEI 已經跌到 10 如果尋找燃料所需要嘅能量比獲取嘅多 噉樣根本係唔值嘅 人類係可以將一種燃料轉換成另一種 但經每次轉換後 將會流失原本燃料中部分能量 非傳統石油嘅例子有焦油砂同埋頁岩 焦油砂主要黎自加拿大 而世界三分之二嘅頁岩產於美國 呢兩種燃料都可以轉化為合成原油 但係由於過程需要大量嘅熱能同埋清水 因而大大降低佢嘅 EROEI 最高 5,最低 1.5 頁岩係比較唔好嘅燃料 幾磅嘅頁岩先至可以提供 相當於一盒穀物早餐三分一嘅能量 世界上有大量嘅煤資源 燃煤發電提供咗全球接近一半嘅電 全球每年大約耗用兩立方英里嘅煤 但係預計全球嘅煤產量 將會喺 2040 年前到頂 有人話美國嘅煤資源足夠用到幾百年 但係呢個講法有誤導性 因為呢個講法冇考慮到 需求增長同埋產量下降 大部分高質素無煙煤已經被開採 剩返能量密度比較低嘅低質素煤 另外亦都有種種開採嘅問題 表面嘅煤已經被耗盡 煤礦商只有掘更深更難到達嘅地方 其中好多人會用 破壞性嘅山頂去除法 去開採底下嘅煤資源 噉樣對環境造成非常大嘅破壞 有石油同埋煤嘅地方就會天然氣 北美洲傳統天然氣嘅發現 喺 1950 年代係達到頂峰 而產量亦都喺 1970 年初達到頂峰 如果將代表發現天然氣嘅圖表 褪遲 23 年 未來北美可能有嘅 傳統天然氣產量就一目了然 由於近期嘅科技突破 人類已經可以提取非傳統嘅天然氣 譬如,頁岩天然氣 或者可以暫緩未來嘅產量下降 但係開採非傳統天然氣 仍然係被受爭議嘅 因為呢個方法需要賣得好高 先至能夠賺到錢 即使有非傳統天然氣 全球嘅天然氣產量亦都預計 會喺 2030 年或之前到達頂峰 人類仲有大量 可以做核裂變嘅鈾元素 但係如果用核能發電取代 現代全球化石燃料發電所獲得嘅十太瓦 就需要一萬間核能發電廠 以此推算 宜家已知嘅鈾元素含量 只可以支持 10 到 20 年嘅用量 喺日本同埋法國 分別投放大量資源 用鈈做試驗嘅快速增值反應堆 結果都係失敗 而核聚變仍然有巨大嘅技術障礙 我哋仲有再生能源 雖然風能有高嘅 EROEI 但風力唔穩定 而水能雖然可靠 但係發達國家之中 大部分嘅河流一早起咗水壩 傳統地熱發電站利用 現存接近地殼表面嘅熱原點 但係只係局限於呢啲地方 喺 ETS 實驗系統之中 會鑽兩條六英里深嘅坑道 水會灌入其中一條坑道 喺地心中加熱 蒸氣沿住另外一條坑道上升 藉此發電 麻省理工學院最近嘅一份報告預計 呢個技術喺 2050 年 可以提供美國 10% 嘅電 潮汐發電只係限於沿海地方 而且海浪嘅能量密度 因為唔同地方而唔同 要潮汐產生嘅電 傳送到內陸地區係一個難道 仲有海水鹽份高會容易腐蝕渦輪 生物燃料就係可以種植嘅燃料 樹木生長緩慢而且能量密度低 全球每年耗用 3 .7 立方英里嘅木材 生物柴油同埋乙醇係喺穀物製造出嚟 但係農業都會消耗石油 呢啲燃料嘅能量效益亦都非常低 有啲政治家提議用粟米做乙醇 但係如果要喺 2020 年以乙醇供應 美國預計石油用量嘅十分之一 就需要 3% 美國嘅土地 如果要供應三分一嘅用量 就需要現時三倍種植糧食嘅土地 如果要喺 2020 年 用乙醇供應美國所有嘅石油需求 就需要種植糧食土地嘅兩倍面積 因為氫要喺天然氣、煤 或者水裏邊提取 所耗費嘅能量比從氫上面獲得嘅重要多 人類唔係幾可能用氫做原料推動經濟 全球所有嘅太陽能電池板 可以產生嘅能量 只係相等於兩間燃煤發電廠 而且要製作一塊太陽能板 就需要相等於一至到四噸煤嘅能量 要以太陽能發電供應現時全球用電量 就需要十四萬平方英里面積嘅太陽能板 但係截至 2007 年 全球只係有四平方英里面積嘅太陽能板 集中太陽能發電或者叫做太陽熱能發電 有好大嘅發展潛力 但係現時只有少數呢類型嘅發電廠 而且呢個技術亦都局限於陽光充沛嘅地方 噉樣牽涉將大量電力遠距離輸送 所有替代能源 都依賴以石油推動嘅機械 或者需要使用石油產品 譬如塑膠 當考慮一項新燃料或者發明 是否可行嘅時候 我哋應該提出以下嘅問題 呢樣發明有冇一個運作緊嘅商業型號? 佢嘅能量密度有幾多? 容唔容易存放同埋輸送? 佢嘅供應係唔係穩定? 呢個可唔可以擴展到國家層面? 有冇隱藏嘅技術問題? EROEI 係幾多? 對環境有咩影響? 請謹記 大數字可以係誤導性 譬如十億桶石油好似好多 但係其實只可以滿足 十二日嘅全球石油需求 由化石燃料轉用到其他燃料嘅過程 係相當大嘅挑戰 截至 2007 年美國用電量中 48.5% 源自燃煤 21.6% 天然氣 1.6% 石油 19.4% 核能 5.8% 水力 而可再生能源就只係 提供 2.5% 嘅能量 各式各樣嘅替代能源 究竟可唔可以取代現時 以化石能源做基礎嘅系統? 要達成呢個目標 就需要技術上嘅重大突破 政客意願同合作 仲有大型投資、國際共識 同埋 45 萬億環球經濟改造 當中包括交通、經濟就業、農業系統 同埋可以勝任嘅公職人員去監控轉型 係唔係可以做到以上幾點 宜家嘅生活方式就可以繼續落去呢? ( 增長 ) 呢啲細菌喺一個樽裏面生活 數量每分鐘增長一倍 即係早上十一點仲係只有一個細菌 但係十二點細菌嘅數量 就增加到足以佔據整個樽 喺十一點五十九分,樽都係半滿嘅 只係可以容納多一次嘅倍增 細菌發現空間唔夠 就去搵新嘅樽 佢哋搵到三個 佢哋認為已經解決問題 於是繼續繁殖 但係十二點 第一個樽滿咗 跟住十二點零一分 第二個樽滿咗 十二點零二分 第三、四個樽都滿咗,所有嘅樽都滿曬 我哋就同呢啲細菌面臨同樣嘅問題 我哋以幾何級數增長緊 當人類開始使用煤同石油做燃料 使用量就面對前所未有嘅增幅 就算低嘅增長率 隨住時間亦都會變成巨大嘅增長 譬如經濟如果有 1% 嘅增長率 70 年之後就會增長一倍 如果有 2% 嘅增長率 只係需要 35 年就增長一倍 如果 10% 嘅增長率 只係需要 7 年就增長一倍 如果經濟以最近平均 3% 嘅增長率增長 23 年之後就會增長一倍 每一次嘅倍增對能量同資源嘅需求 都會超過之前所有倍增嘅總數 金融系統建基於對增長嘅假設 而增長需要不斷增加嘅能源 銀行借出佢哋冇嘅錢 去製造真正嘅金錢 借貸人用借嚟嘅錢去發展佢哋嘅生意 然後還債 當中嘅利息需要生意增長先至可以繳付 對於呢個由借貸去製造財富嘅方式 可以見到世界多數嘅金錢都代表咗 一筆待付利息嘅借貸 如果冇持續增長嘅新借貸人 去支持呢啲增長,付清呢啲借貸 環球經濟將會崩潰 就好似龐氐計劃噉 呢個系統只有兩條路 擴充或者滅亡 我哋之所以有咁可觀嘅經濟增長 部分要歸功於呢個借貸系統 令好似國內生產總值 河流水利、用水、肥料消耗 城市人口、用紙、車輛 傳訊同埋旅遊業都有唔錯嘅發展 全球人口已經增加到 70 億 預計喺 2050 年將會突破 90 億 如果地球係平嘅而且有無限嘅空間 呢個唔係問題 但其實地球係一個球體、空間有限 我哋終會面對增長嘅限制 經濟擴充令好多污染物增加 包括大氣中嘅氮氧化物、甲烷含量 臭氧層變薄,嚴重水災更加多 海洋生態系統受損,氮數下降 熱帶雨林樹林面積減少 農地增加 同埋生物物種滅絕 如果將一粒米放喺棋盤上第一格 喺第二格放兩倍嘅米粒 第三格再倍增放四粒 第四再加多倍放八粒 用呢個方法繼續落去 每一次放嘅比前面嗰格多一倍嘅米粒 當我哋放到最後一格 我哋需要天文數字嘅米粒 9 個一百萬嘅三次方 223 個十萬三次方 3,723,608 億 5,477 萬 6 千粒米粒 比人類喺過去一萬年 種出嚟嘅米粒仲要多 現代經濟就好似橫盤上面嘅米粒噉樣 每十年多一倍 我哋宜家係喺增長嘅第幾個階段呢? 除咗能源之外 文明仲需要各種必要資源 乾淨水、表土、食物、森林 各種礦物同埋金屬 因為必要資源供應少 所以增長有限 譬如一個木桶係好多塊木板造出嚟 當水注入個桶到 水位唔可以高過最短一條木嘅高度 呢個正好比喻增長係受制於 最有限嘅必要資源 人類用緊地球 40% 嘅光合作用 當然我哋可以進一步用到 80% 但係唔可能用到 160% ( 糧食 ) 全球食物供應非常依賴化石燃料 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 所有農業都係有機耕作 發明咗化石燃料副產品嘅肥料 同埋殺蟲劑之後 食品生產有好大嘅進步 於是人口可以增加 人造肥料耕作比用有機耕種 養活咗多更多人 農業機器、運輸、冷藏、塑膠包裝、煮食 都需要用到化石燃料 現代農業利用土地 將化石燃料轉化為食物 然後供俾人類 要製造食物中嘅 1 卡路里 就需要化石燃料中 7 個卡路里 喺美國,由農田到消費者 食物需要運輸差唔多 1,500 英里 現今嘅食物生產系統 除咗要面對化石燃料 產量下跌嘅問題之外 亦都要面對種種威脅 廉價能源、科技進步、津貼 都令到人類可以大規模捕魚 全球漁獲喺 1980 年代末達到頂峰 漁民被迫去更深嘅水域捉魚 用化石燃料做嘅肥料裏邊含有氮素 呢啲有毒物質流入河流同埋海洋之後 造成大面積嘅死亡地帶 按住呢個速度 預計喺 2048 年所有捕魚量將會大跌 城市同埋工廠產生嘅酸雨 奪走泥土重要嘅養分 譬如鉀、鈣同埋鎂 另一個重大危機係缺乏水源 好多農場都用抽取地下水灌溉 地下水源需要上千年先至注滿 但佢哋係喺幾十年內就被抽乾 就同油井一樣 美國巨型嘅 Ogallala 地下水層 水量跌至低位 好多農民都要用返 生產力較低嘅旱田耕種 另外,灌溉同埋用肥料 會引致鹽化作用 即係泥土上面累積鹽分 呢個係沙漠化嘅主因 另一個威脅係表土流失 200 年前喺美國嘅大草原 有六英呎厚嘅表土 但今時今日由於耕作同埋不良保養 差唔多一半嘅表土冇咗 另外灌溉促使同植物稈銹病 相關嘅真菌生長 譬如 UG-99 UG-99 能夠阻止世界 80% 嘅穀物收成 綠色革命 Green Revolution 之父 Norman Borlaug 指出 稈銹病好大可能 對社會同埋人類造成破壞 另外使用生物燃料會令到 可以做生產糧食嘅土地減少 一塊地有有限嘅承載力 即係指可以喺上面 永久生存嘅動物同埋人類嘅數量 如果一個物種嘅數量 大過一塊土地嘅承載力 嗰個物種會有部分死亡 令到數量返去正常範圍 人類為咗阻止呢種情況嘅出現 就搵新土地去種植糧食或者增加產量 依啲都係因為有石油先至可以做到 如果要繼續增長 我哋需要更多資源 但呢個超出咗地球嘅能力 但同時我哋只有一個地球 面對種種因難 喺 2050 年前全球食物生產 必須增長一倍 先至可以養活增加緊嘅世界人口 宜家已經有十億人 營養不良或者處於飢餓中 喺將來要面對超過九十億人嘅糧食問題 但係世界嘅石油 同埋天然氣生產將會下跌 ( 快樂結局 ) 世界嘅經濟以指數式增長每年大約 3% 消耗愈嚟愈多 非再生能源、礦物質同埋金屬 仲有再生能源 好似水、森林、泥土同埋魚類 耗用速度比再生速度快 即使增長率只有 1% 經濟會喺 70 年內增長一倍 以下因素令問題更加嚴重 全球化令到人可以買到 另一個大陸嘅貨品同埋食物 運輸距離好長 對已經有限嘅石油資源造成壓力 我哋宜家嘅生活必需品 依賴遙遠國家供給 現代城市都依賴化石燃料 多數銀行系統都以借貸為基礎 迫使人類借貸同埋還款 從而促使增長 面對呢啲問題我哋可以做嘜嘢呢? 好多人相信要解決呢個危機 我哋可以透過環境保護、科技 精明增長、回收 使用電動車、混合動力車 用代替品或者投票等方法 環境保育可以節省金錢 但係單靠保育唔可以拯救地球 如果一啲人減少使用石油 需求減少會降低售價 令到其他人可以用低價買石油 同樣,一個效益高嘅引擎 雖然可以用少啲能量 但係好諷刺噉提高咗能量使用 十九世紀英國經濟學家 William Stanley Jevons 發現性能較好嘅蒸氣引擎 可以令煤更有燃料效益 令到蒸氣引擎嘅使用量增加 而用煤量亦都因此而上升 使用量上升 會消耗保育得嚟嘅能量或者資源 好多人相信 科學家可以用新嘅技術解決呢啲問題 但係技術唔係能量 技術冇錯可以將能量轉化 但係唔可以取代能量 而且科技亦都耗用資源 例如製造電腦 就用咗製造一架車所需要十分一嘅能量 更先進嘅科技或者會令問題惡化 呢個因為先進科技需要稀有礦物質 呢啲稀有礦物質都就嚟用曬 例如世界 97% 嘅稀土由中國生產 而且大多數係產於內蒙古一個礦場 呢啲礦物用於做催化轉換器、飛機引擎 高效能磁石、硬碟 混合汽車電池、激光 手提 X 光、核反應堆屏障、光碟 混合汽車摩打、慳電膽、光纖 同埋平面顯示器 因為需求急升 中國宜家開始考慮限制呢啲金屬出口 呢啲所謂可持續增長或者精明增長 根本係於事無補 因為佢哋只會愈嚟愈用得多 非再生嘅金屬同埋礦物質 包括稀土 回收唔會解決問題 因為呢啲都需要能量 而且過程都唔係 100% 有效率 呢個只能夠回收一部分嘅物料 好大部分都係廢料 電動車係用電推動嘅 由於電多數係由化石燃料而嚟 呢個唔係解決辦法 而且所有車嘅製作過程中都會用到石油 單係一個車胎就係用咗大約七加侖原油 喺 2010 年,世界有大約八十億架車 以最近嘅增長率計 2025 年會有二十億架車 唔理車嘅動力來源 地球都冇可能長期支持咁多架車 好多經濟學家相信 自由市場可以透過創新科技 用一種能源去代替另一種能源 但係石油最主要嘅替代能源 都面臨自身數量嘅下降 而且代替方法並冇考慮 要去準備轉變嘅過度期 美國能源部嘅報告預計 要準備應對石油頂峰嘅影響 就要花最少二十年時間 能源短缺 資源缺乏 表土流失 同埋污染問題 都係增長呢個大問題所引伸 如果我哋嘅金融系統仍然需要 不斷增長先至可以維持 噉樣改革係唔可能成功嘅 咁未來會係點? 樂觀者相信增長會永遠繼續,冇上限 但係負面者就認為人類正邁向 新石器時代,或者滅絕 真相可能喺呢兩個極端之間 或者社會會倒退到簡單嘅模式 用好少能源 但係噉樣多數人要過更艱難嘅生活 社會將需要好多人力 更多耕作 更多本地貨品、食物、服務嘅生產 個人應該做啲咩去迎接噉樣嘅未來? 要有心理準備 喺遠處而嚟嘅食物、物品將會減少供應 要開始行路或者踩單車 要習慣減少用電 唔再借錢 唔用銀行服務 唔去大商場買嘢 反而係支持本地商店 購買本地食材,好似喺農莊度買噉 或者自己種食物 同埋學會保存食物 當大型經濟唔再運作 就可以用本地貨幣 同埋培養知足嘅心態 以上方法雖然唔可以阻止崩潰 但可以俾到你喺能源缺乏嘅未來 更多有利嘅條件 我哋更需要靠自己嘅力量 就好似我哋嘅祖先曾經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