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天文學的未來是生物學!|迪米塔爾·薩瑟洛夫|TEDxNatick

  • 0:18 - 0:22
    我是一名天文學家,
    研究恆星和行星。
  • 0:22 - 0:25
    天文學,從根源來說,
  • 0:25 - 0:28
    總是關於恆星、行星、星系——
  • 0:28 - 0:30
    總之就是宇宙。
  • 0:31 - 0:34
    但如果我告訴你,
  • 0:34 - 0:38
    天文學的未來是生物學呢?
  • 0:38 - 0:40
    是的,生物學。
  • 0:41 - 0:43
    我們來看看為什麼。
  • 0:43 - 0:49
    這是一個醞釀了 20 年的一段故事,
  • 0:49 - 0:52
    但在去年,情節達到了高峰,
  • 0:52 - 0:55
    所以我來分享其中一些內容。
  • 0:56 - 1:03
    首先,NASA 在九個月前
    發射了一枚新的太空望遠鏡。
  • 1:03 - 1:05
    它叫 TESS 任務。
  • 1:05 - 1:08
    在此之前的太空望遠鏡,
  • 1:08 - 1:10
    是克卜勒任務。
  • 1:10 - 1:14
    我很榮幸參與了這兩者的工作團隊。
  • 1:16 - 1:22
    之前的太空望遠鏡,
    也就是克卜勒任務,
  • 1:22 - 1:25
    引發了天文學領域的變革。
  • 1:26 - 1:30
    它的發現遠超我們的預期:
  • 1:30 - 1:36
    星系和宇宙中的行星
    比恆星多得多。
  • 1:36 - 1:38
    它的觀測發現,
  • 1:38 - 1:44
    我們現今可以研究的行星
  • 1:44 - 1:46
    超過 3,500 顆,
  • 1:46 - 1:49
    並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
  • 1:49 - 1:51
    但更重要地,
  • 1:51 - 1:56
    克卜勒任務的一個歷史性發現
  • 1:57 - 2:03
    顯示銀河系中五分之一的恆星
  • 2:04 - 2:08
    都有像地球一樣的行星的環繞。
  • 2:08 - 2:11
    五分之一的恆星!
  • 2:11 - 2:14
    這指向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 2:14 - 2:20
    銀河系中有十億至百億的行星。
  • 2:21 - 2:24
    TESS 任務是下一步。
  • 2:24 - 2:26
    三週前,
  • 2:26 - 2:30
    我們向世界展示了
    首次計算出的行星數,
  • 2:30 - 2:35
    一開始並不很多,
    但數字在快速增長,
  • 2:35 - 2:38
    在下個月、後十年,
  • 2:38 - 2:41
    還會再多出幾千顆。
  • 2:42 - 2:45
    這項天文學的全新發展
  • 2:45 - 2:48
    一開始就設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
  • 2:48 - 2:51
    這個目標
  • 2:51 - 2:56
    就是搜尋太陽系外的生命,
  • 2:56 - 2:59
    也就是外星生物。
  • 2:59 - 3:01
    而 TESS 的任務
  • 3:01 - 3:05
    便是找到可供搜尋的行星。
  • 3:06 - 3:08
    那麼,我們要如何達成
  • 3:08 - 3:13
    在遙遠行星上發現生命
    這樣遙不可及的目標?
  • 3:13 - 3:15
    答案是光譜學。
  • 3:15 - 3:20
    我們已經可以運用遙感技術
  • 3:20 - 3:24
    從遙遠行星大氣層的不同氣體中
  • 3:24 - 3:27
    尋找微弱訊號。
  • 3:27 - 3:31
    比如那些環繞其他恆星的系外行星,
  • 3:31 - 3:32
    現在看到的這個例子,
  • 3:32 - 3:37
    你會看到我們目前搜尋的特定氣體,
  • 3:37 - 3:38
    氧氣。
  • 3:38 - 3:42
    從地球生命發展的歷史中,
  • 3:42 - 3:45
    我們得知氧氣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 3:45 - 3:48
    但此方法存在漏洞,
  • 3:48 - 3:50
    這是一個潛在問題:
  • 3:50 - 3:55
    如果其他星球上的生命
    不遵循相同的歷史呢?
  • 3:55 - 4:01
    如果其他行星上的生命在生物化學的
    構成基礎上有一點不同呢?
  • 4:02 - 4:04
    這些都很有可能。
  • 4:04 - 4:07
    那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 4:07 - 4:14
    於是我們組成團隊,
    開展實驗室工作。
  • 4:14 - 4:18
    這個團隊由幾個實驗室組成,
  • 4:18 - 4:24
    試圖構建模擬生命體的化學系統,
  • 4:25 - 4:26
    像是活體細胞。
  • 4:27 - 4:30
    我們稱之為「超微人造原始細胞計畫」。
  • 4:31 - 4:34
    並且我們知道這個生命系統
  • 4:34 - 4:39
    必須包含三個基本子系統,
  • 4:39 - 4:42
    每一個子系統對應一種特定的分子,
  • 4:42 - 4:45
    分別是胺基酸、
    核糖核苷酸和脂肪分子。
  • 4:45 - 4:51
    並且,這些分子不但要能自組裝,
  • 4:51 - 4:54
    還要能夠自修復
  • 4:54 - 4:57
    以及自複製,
  • 4:57 - 5:01
    就像我們所知的生命及其功能
  • 5:01 - 5:05
    使其繁衍和獨立存活。
  • 5:05 - 5:11
    於是,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到
    其中一種分子上,
  • 5:11 - 5:16
    那就是 DNA 的表親——RNA。
  • 5:16 - 5:23
    從病毒到大象,
    地球上每種生物都有的 RNA。
  • 5:23 - 5:26
    我們所嘗試去做的,
  • 5:26 - 5:30
    便是探索 RNA 的自組裝過程。
  • 5:30 - 5:36
    用一種生物膜包裹,
    並沿著薄膜進行自組裝。
  • 5:36 - 5:42
    因為我們知道 RNA 像 DNA 一樣,
    攜帶細胞複製的訊息,
  • 5:42 - 5:49
    而在此遺傳功能之外,
  • 5:49 - 5:52
    還能在無需外界幫助的情況下
  • 5:52 - 5:57
    進行自我複製的生物功能。
  • 5:57 - 5:59
    這是 DNA 能不到的。
  • 5:59 - 6:05
    RNA 的這些功能
    是 「初始 RNA 世界學說」的完美論據。
  • 6:06 - 6:11
    我們還知道,
    假設系統中有某些紫外線,
  • 6:11 - 6:17
    RNA 就能很自然地進行自組裝。
  • 6:17 - 6:19
    那是英國的約翰·薩瑟蘭
  • 6:19 - 6:21
    在十年前的發現。
  • 6:21 - 6:24
    RNA 就像 DNA,是一種長鏈式分子,
  • 6:24 - 6:29
    它由四種基本單位
  • 6:29 - 6:31
    相連成一條鏈。
  • 6:31 - 6:36
    如果向系統提供紫外線,
  • 6:36 - 6:39
    它就會運用紫外線中的能量
  • 6:39 - 6:43
    來自行組成鏈狀結構。
  • 6:43 - 6:47
    我們運用這個知識做的第一件事,
  • 6:47 - 6:51
    是探索它對紫外線這種奇特的需求。
  • 6:51 - 6:54
    我們知道它需要紫外線的能量,
  • 6:54 - 6:58
    但問題是,它究竟需要哪種紫外線?
  • 6:58 - 7:00
    我們發現的第一件事,
  • 7:00 - 7:04
    是它需要一種特定的紫外線。
  • 7:04 - 7:07
    看看你們對紫外線瞭解多少。
  • 7:07 - 7:10
    當然囉,特別是在夏天,
  • 7:10 - 7:13
    為了防止被曬傷,
  • 7:14 - 7:16
    你們會塗防曬霜、戴太陽鏡。
  • 7:16 - 7:19
    也許你們細讀了產品標籤,
  • 7:19 - 7:23
    已經認識了紫外線 A、
    紫外線 B、紫外線 C。
  • 7:24 - 7:28
    而 RNA 的自組裝,
  • 7:28 - 7:33
    也就是三種子系統分子的來源,
  • 7:33 - 7:39
    特別需要的是紫外線 C。
  • 7:39 - 7:41
    我們發現的第二件事,
  • 7:41 - 7:45
    是紫外線 C 到達了早期地球的表面。
  • 7:45 - 7:50
    這從地質記錄中可以看得出來,
  • 7:50 - 7:54
    於是我們又進了一步,
  • 7:54 - 7:58
    並期望其他類似地球的行星
  • 7:58 - 8:02
    也容許紫外線 C 到達地表,
  • 8:02 - 8:08
    同時紫外線 C 的能量
    能供應自組裝的所需。
  • 8:08 - 8:10
    於是經過實驗,
  • 8:10 - 8:14
    我們成功地在合作的斯塔克實驗室
  • 8:14 - 8:17
    看到了人工環境下的自組裝。
  • 8:17 - 8:21
    這裡是 RNA 的組裝和生長——
  • 8:21 - 8:26
    就是那些包裹在
    紅色膜囊泡中的綠色東西,
  • 8:26 - 8:31
    那些似乎孕育著原始細胞的小泡泡,
  • 8:31 - 8:36
    它們由那些在細胞外合成的基本單位
  • 8:36 - 8:38
    同時構建而成。
  • 8:38 - 8:42
    現在我們可以在第一步打個勾:
  • 8:42 - 8:46
    我們已經理解並成功觀察到了
  • 8:46 - 8:50
    所有必要組成單位的自組裝。
  • 8:50 - 8:52
    但我們還有兩步要完成。
  • 8:52 - 8:57
    活細胞最重要的特性
    就是自身繁殖的能力。
  • 8:57 - 9:01
    為達成這個目的,
  • 9:01 - 9:07
    我們必須讓這些 RNA 鏈
  • 9:07 - 9:10
    以及其他分子能存活足夠的時間,
  • 9:10 - 9:15
    也因此,我們需要理解
    自修復的機制。
  • 9:15 - 9:17
    自修復在生命中很常見。
  • 9:17 - 9:20
    事實上,這是生命體的關鍵特徵:
  • 9:20 - 9:24
    所有人都知道,
    人體如此複雜的構造,
  • 9:24 - 9:29
    在劃傷後,傷口最終會自己癒合;
  • 9:29 - 9:35
    而此修復過程其實是在細胞層面,
  • 9:35 - 9:38
    甚至在更細微的個別細胞、
    個別分子的層面進行。
  • 9:38 - 9:44
    如何理解單一分子的自修復呢?
  • 9:44 - 9:46
    為了弄懂,你必須要到實驗室裡
  • 9:46 - 9:51
    運用那些精密先進的設備。
  • 9:51 - 9:54
    左手邊的這個箱子
  • 9:54 - 9:59
    是用來複製早期太陽
    或其他恆星的光線,
  • 9:59 - 10:03
    也就是我們說的紫外線 C。
  • 10:03 - 10:05
    右手邊的部分
  • 10:05 - 10:10
    是用來模擬行星狀況的樣本,
  • 10:10 - 10:13
    行星表面的狀況。
  • 10:13 - 10:14
    另外,
  • 10:14 - 10:21
    這個設備能讓我們看到
    分子在所處自然環境中的狀況,
  • 10:21 - 10:25
    也就是在它們的自然時鐘當中,
  • 10:25 - 10:29
    它們所度過的每一天。
  • 10:29 - 10:34
    分子極其微小,
    只有幾個原子那麼大,
  • 10:34 - 10:37
    所以,它們的一天
  • 10:37 - 10:41
    比我們的一天短得多,
  • 10:41 - 10:44
    非常短。
  • 10:44 - 10:47
    這就是為什麼在短短幾秒內,
  • 10:47 - 10:52
    我就重現了宇宙的整個歷史,
  • 10:52 - 10:55
    我把這個設備叫做
    「箱子裡的宇宙」。(笑聲)
  • 10:55 - 10:58
    它能用來做什麼呢?
  • 10:58 - 11:00
    我能用它來
  • 11:00 - 11:05
    觀察分子的日常活動,
  • 11:05 - 11:07
    這是透過觀察它們的「指紋」——
  • 11:07 - 11:12
    還記得光譜學嗎?
    每種分子都有特定的「指紋」,
  • 11:12 - 11:16
    但這一次,我觀察了一段時間,
  • 11:16 - 11:22
    經過分子時鐘的
    一整天、一整年、十億年;
  • 11:22 - 11:27
    不過分子的一百億年的十億倍時間,
    只等於我們的一秒,
  • 11:27 - 11:29
    事實上,比一秒還要短。
  • 11:29 - 11:32
    所以才叫做「箱子裡的宇宙」。
  • 11:32 - 11:36
    更重要的新發現是,
  • 11:36 - 11:38
    這揭示了
  • 11:38 - 11:43
    生命組成單位的合成與構建
  • 11:43 - 11:49
    能在實驗室中以幾秒、幾分鐘
    或是一天的時間重現,
  • 11:50 - 11:56
    而不是像之前推測的幾百萬年。
  • 11:56 - 12:00
    現在,我們能在幾秒內
    就看得到發生了什麼。
  • 12:00 - 12:04
    如果我們知道如何看,
    如果我們看得夠快,
  • 12:04 - 12:07
    就能看到單個分子發生了什麼。
  • 12:07 - 12:12
    我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
  • 12:12 - 12:18
    化學創造了成百上千種分子,
  • 12:18 - 12:22
    但只有一些分子被選擇留下,
  • 12:22 - 12:25
    其他分子都被紫外線消滅了,
  • 12:25 - 12:26
    它們被破壞了,
  • 12:26 - 12:32
    因為只有少數分子能穩定合成,
  • 12:32 - 12:38
    以及更重要的,
    在進程中生存和自修復。
  • 12:38 - 12:40
    猜猜這些分子是什麼?
  • 12:40 - 12:44
    我們身體中也有相同的分子,
  • 12:44 - 12:47
    RNA,DNA,胺基酸——
  • 12:47 - 12:50
    只有那 21 種穩定的胺基酸,
  • 12:50 - 12:54
    其他不穩定的分子就剝落,
  • 12:54 - 12:57
    只剩下存活的那些分子。
  • 12:57 - 13:02
    所以,這是我們第一次瞭解到,
  • 13:02 - 13:08
    由個別單體堆疊,也就是所謂的
    鹼基堆疊成的鏈式分子,
  • 13:08 - 13:10
    像是 RNA 鏈,
  • 13:10 - 13:13
    會被紫外線破壞,
  • 13:13 - 13:15
    這是一個矛盾的過程——
  • 13:15 - 13:16
    你需要紫外線來合成它,
  • 13:16 - 13:18
    但同時紫外線也會
  • 13:18 - 13:25
    用這種紅色的電流來破壞它。
  • 13:25 - 13:29
    事實上它能夠自修復,
  • 13:29 - 13:35
    因為它能折疊形成雙螺旋結構。
  • 13:35 - 13:38
    這種折疊過程,
    我們稱之為鹼基配對,
  • 13:38 - 13:44
    造就了分子修復的能力和其特性,
  • 13:44 - 13:48
    最終創造了生命。
  • 13:48 - 13:49
    我們到哪一步了?
  • 13:49 - 13:53
    自組裝和自修復達成,
  • 13:53 - 13:57
    瞭解了紫外線的矛盾作用——
  • 13:57 - 14:01
    你需要紫外線創造生命,
    但它同時破壞生命。
  • 14:01 - 14:07
    但紫外線只會破壞不好的分子,
    留下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
  • 14:07 - 14:10
    最後一步,自複製,
  • 14:10 - 14:13
    看似難於登天的任務,
  • 14:13 - 14:16
    現在近在眼前,
  • 14:16 - 14:20
    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自修復做基礎。
  • 14:20 - 14:24
    現在,我們總結目前已知的事實:
  • 14:24 - 14:30
    從實驗室中構建生命的角度來看,
  • 14:30 - 14:34

    我們的所知具有深遠的意義。
  • 14:34 - 14:37
    但這對天文學有什麼用?
  • 14:37 - 14:39
    讓我們回頭,
  • 14:39 - 14:43
    用天文學家的眼光看這一切。
  • 14:43 - 14:47
    這樣的話,你會看到線索,
  • 14:47 - 14:54
    指引我們往探索的目標方向前進。
  • 14:54 - 14:57
    第一,恆星上的紫外線創造生命,
  • 14:57 - 15:02
    啓示我們去尋找
    發射足量紫外線 C 的恆星,
  • 15:02 - 15:05
    不是所有恆星都符合條件,
  • 15:05 - 15:10
    所以要尋找圍繞著這些恆星,
    且表面由岩石構成的行星。
  • 15:10 - 15:14
    第二,行星本身
  • 15:14 - 15:20
    需要允許適量的紫外線 C 到達表面,
  • 15:20 - 15:23
    大氣中可以含有二氧化碳,
  • 15:23 - 15:26
    但過量的硫會阻擋紫外線。
  • 15:26 - 15:28
    這樣一來,
  • 15:28 - 15:32
    我們就成功地將研究的標的行星
  • 15:32 - 15:35
    縮小了搜索範圍。
  • 15:35 - 15:38
    就等 TESS 探索到附近新的行星,
  • 15:38 - 15:44
    我們就可以對它們進行光譜學研究。
  • 15:44 - 15:49
    由於克卜勒任務
    揭示了行星數量之龐大,
  • 15:49 - 15:53
    這項研究的未來一片光明。
  • 15:53 - 15:55
    最激動人心的是,
  • 15:55 - 16:01
    在這個時代,我們將在有生之年
  • 16:01 - 16:06
    能夠回答——至少能夠嘗試回答
  • 16:06 - 16:08
    那個最大的問題:
  • 16:09 - 16:12
    我們在宇宙中是唯一
    有生命的孤獨行星嗎?
  • 16:12 - 16:14
    我們都很幸運能生在此時。
  • 16:14 - 16:16
    謝謝大家。
  • 16:16 - 16:18
    (掌聲)
Title:
天文學的未來是生物學!|迪米塔爾·薩瑟洛夫|TEDxNatick
Description:

銀河系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 迪米塔爾描述了對外星生命積極搜尋的過程,並分享了實驗室中構建原初生命體的經歷。了解這場引人入勝的比賽——我們會在找到外星生物之前,從頭開始創造生物嗎?

薩瑟洛夫是哈佛大學天文學教授,也是哈佛生命起源計劃的主任。他發現了數百顆系外行星。 迪米塔爾是 TED 演講者及《超級地球的生命》(The Life of Super-Earths)的作者,他的研究專注天文學前衛新領域的開拓。

TEDx 由地區社群獨立舉辦,演講採 TED 大會形式。更多相關資訊:http://ted.com/tedx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xTalks
Duration:
16:28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