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機器智慧時代的藝術

  • 0:01 - 0:04
    嗨,我是雷菲克,我是媒體藝術家。
  • 0:04 - 0:06
    我用資料當顏料,
  • 0:06 - 0:08
    用人工智慧輔助的
  • 0:08 - 0:11
    智能筆刷來作畫,
  • 0:11 - 0:14
    我用建築空間當作畫布,
  • 0:14 - 0:16
    和機器合作,
  • 0:16 - 0:19
    讓建築物也能作夢、幻想。
  • 0:19 - 0:21
    你可能在納悶,這些是什麼意思?
  • 0:21 - 0:26
    請容我帶你來看看
    我的工作和我的世界。
  • 0:26 - 0:29
    在伊斯坦堡長大的我,
  • 0:29 - 0:32
    八歲時,目擊了想像力的力量。
  • 0:32 - 0:35
    有一天,我媽媽帶了一支錄影帶回家,
  • 0:35 - 0:38
    是部科幻電影《銀翼殺手》。
  • 0:38 - 0:42
    我清楚記得我對未來洛杉磯的
  • 0:42 - 0:46
    驚人建築想像深深著迷,
  • 0:46 - 0:48
    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地方。
  • 0:49 - 0:54
    那幅影像便成了我作白日夢的主題。
  • 0:54 - 0:57
    2012 年我到洛杉磯
  • 0:57 - 0:59
    就讀設計媒體藝術研究所,
  • 0:59 - 1:02
    我租了一輛車開到市區,
  • 1:02 - 1:05
    去看那個在不遠未來的美妙世界。
  • 1:05 - 1:08
    我記得在我腦中有一句話
  • 1:08 - 1:10
    不斷重覆播放:
  • 1:10 - 1:12
    在這一幕中,機器人瑞秋
  • 1:12 - 1:16
    發現她的記憶其實不是她的,
  • 1:16 - 1:21
    戴克告訴她那些是別人的記憶。
  • 1:21 - 1:25
    從那一刻起,這個問題
    就一直是我的靈感之一。
  • 1:26 - 1:30
    機器如何使用他人的記憶?
  • 1:30 - 1:32
    或者,換個說法,
  • 1:33 - 1:37
    身為二十一世紀中的
    人工智慧,有什麼意涵?
  • 1:37 - 1:40
    任何機器人或人工智慧機器
  • 1:40 - 1:43
    都只有在我們和它
    連結合作時,它才具有智慧。
  • 1:43 - 1:45
    它能夠建造出
  • 1:45 - 1:48
    人類智慧想要製作
  • 1:48 - 1:51
    卻沒有能力做出來的東西。
  • 1:51 - 1:55
    比如,想想你在社交網路上的活動。
  • 1:55 - 1:59
    你越和它們互動,它們就變得越聰明。
  • 1:59 - 2:03
    如果機器能學習或處理記憶,
  • 2:03 - 2:05
    它們是否也能作夢?
  • 2:05 - 2:06
    幻想?
  • 2:07 - 2:09
    非自願性地回想
  • 2:09 - 2:13
    或在多人的夢境中建立連結?
  • 2:13 - 2:16
    身為二十一世紀的人工智慧
  • 2:16 - 2:19
    就僅表示什麼都不會忘記嗎?
  • 2:20 - 2:22
    若是如此,
  • 2:22 - 2:26
    我們花數世紀的努力
    在各媒體中捕捉歷史,
  • 2:26 - 2:31
    這不就是我們所能體驗到
    最革命性的經歷了嗎?
  • 2:31 - 2:33
    換言之,
  • 2:33 - 2:36
    從雷利史考特的《銀翼殺手》之後,
    我們又走了多遠?
  • 2:37 - 2:40
    於是,我在 2014 年
    成立了我的工作室,
  • 2:40 - 2:42
    並邀請建築師、
  • 2:42 - 2:45
    電腦及資料科學家、神經科學家、
  • 2:45 - 2:47
    音樂家,甚至說故事的人
  • 2:47 - 2:50
    一同加入來實現我的夢想。
  • 2:51 - 2:54
    資料能變成顏料嗎?
  • 2:54 - 2:58
    當我們開始這段旅程時,
    這就是我們問的第一個問題,
  • 2:58 - 3:01
    我們的目標是將媒體藝術
    置入到建築當中,
  • 3:01 - 3:04
    讓虛擬和實體世界碰撞。
  • 3:05 - 3:10
    我們開始想像我所謂的資料詩學。
  • 3:10 - 3:13
    我們最初的計畫之一是《虛擬描繪》,
  • 3:13 - 3:15
    它是一件公共資料雕塑作品,
  • 3:15 - 3:18
    由舊金山市委任我們製作。
  • 3:18 - 3:20
    這件作品邀請觀眾
  • 3:20 - 3:23
    在一個活生生的都市空間中
  • 3:23 - 3:25
    參與壯觀的美學體驗,
  • 3:25 - 3:30
    這件作品描繪出
    城市本身的連結網路。
  • 3:30 - 3:33
    它也是在提醒我們,
  • 3:33 - 3:37
    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不見的資料,
  • 3:37 - 3:39
    如這裡所呈現的推特推文,
  • 3:40 - 3:42
    也能變成可見的,
  • 3:42 - 3:45
    並轉變為可全體一同體驗的
  • 3:45 - 3:48
    感官知識。
  • 3:49 - 3:54
    事實上,資料一定要被體驗,
    之後才能夠變成知識,
  • 3:54 - 3:58
    而知識和體驗都可以
    有許多不同的形式。
  • 3:58 - 4:01
    在透過機器智慧的強大潛能
  • 4:01 - 4:03
    探索這類連結時,
  • 4:04 - 4:09
    我們也會思索人類感官與機器
  • 4:09 - 4:13
    模擬大自然的能力有什麼關聯。
  • 4:13 - 4:18
    這些疑問出現在用風的資料作畫時。
  • 4:18 - 4:21
    它們呈現出來的形式,是視覺化的詩,
  • 4:21 - 4:26
    其基礎是我們從風感測器
    收集來的隱藏資料集,
  • 4:26 - 4:28
    接著,我們使用生成演算法
  • 4:28 - 4:33
    將風速、陣風以及風向
  • 4:33 - 4:36
    轉變成為以太資料顏料。
  • 4:36 - 4:41
    產生的結果是種帶著沉思
    又有推測性的體驗。
  • 4:41 - 4:44
    這件名為《博斯普魯斯海峽》的
    動態資料雕塑作品,
  • 4:44 - 4:47
    則是質疑我們重新想像
  • 4:47 - 4:50
    自然現象的類似嘗試。
  • 4:51 - 4:56
    我們用馬摩拉海的高頻率雷達
  • 4:56 - 4:58
    收集海面的資料,
  • 4:58 - 5:01
    並用機器智慧將其動態做投射。
  • 5:02 - 5:06
    我們在一種平靜卻又經常
    改變的合成海景中,
  • 5:06 - 5:08
    創造出了一種沉浸感。
  • 5:10 - 5:13
    用大腦來看,通常就稱作想像,
  • 5:14 - 5:16
    對我來說,對建築的想像
  • 5:16 - 5:20
    超越了單純的玻璃、金屬或混凝土,
  • 5:20 - 5:24
    而是去實驗沉浸的最大可能性,
  • 5:24 - 5:28
    以及在既有環境中
    擴增我們感知的方法。
  • 5:29 - 5:32
    人工智慧的研究每天都有進展,
  • 5:32 - 5:36
    讓我們覺得被連接到一個比我們自己
  • 5:36 - 5:40
    更大、更有知識的系統上。
  • 5:40 - 5:44
    2017 年,我們發現了
    一個開放原始碼的圖書館,
  • 5:44 - 5:46
    裡面有伊斯坦堡文化的文件,
  • 5:46 - 5:49
    因此我們便開始投入《檔案夢》,
  • 5:50 - 5:54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
    人工智慧導向公共裝置之一,
  • 5:54 - 5:59
    這個人工智慧所探究的
    近 170 萬份文件
  • 5:59 - 6:01
    橫跨了 270 年。
  • 6:02 - 6:05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靈感之一
  • 6:05 - 6:08
    是一個短篇故事,
    叫做《巴別塔圖書館》,
  • 6:08 - 6:11
    作者是阿根廷作家
    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
  • 6:11 - 6:15
    在這個故事中,
    作者構想出的宇宙形式
  • 6:15 - 6:17
    是個巨大的圖書館,
  • 6:17 - 6:20
    盡可能收藏所有 410 頁的書籍,
  • 6:20 - 6:23
    都有一個特定的格式和字元集。
  • 6:23 - 6:24
    透過這個啟發性的影像,
  • 6:25 - 6:29
    我們想像出了一種方式,
    可以在機器智慧的時代,
  • 6:29 - 6:31
    實體去探索浩瀚的知識檔案。
  • 6:32 - 6:34
    因此做出的成品,各位可以看到,
  • 6:34 - 6:36
    是一個使用者導向的沉浸式空間。
  • 6:37 - 6:39
    《檔案夢》深刻地轉變了
  • 6:39 - 6:44
    機器智慧時代的圖書館體驗。
  • 6:44 - 6:48
    《機器幻想》是在探索
    透過紐約市公共照片檔案
  • 6:48 - 6:53
    所體驗到的時間和空間。
  • 6:53 - 6:55
    為了這個獨一無二的沉浸式計畫,
  • 6:55 - 6:58
    我們採用了機器學習演算法
  • 6:58 - 7:03
    來找出並處理該城市的一億張照片。
  • 7:03 - 7:06
    我們設計了一個創新的敘事系統,
  • 7:06 - 7:09
    用人工智慧來預測
  • 7:09 - 7:12
    或幻想出新的影像,
  • 7:12 - 7:15
    讓觀者能夠步入
  • 7:15 - 7:19
    紐約的過去和未來
    融合成的如夢境之地。
  • 7:20 - 7:22
    隨著我們的計畫更深入到
  • 7:22 - 7:25
    記住和傳送知識,
  • 7:25 - 7:30
    我們想了更多關於
    記憶為什麼不是靜態的回憶
  • 7:30 - 7:34
    而是對過去的事件
    做出千變萬化的詮釋。
  • 7:34 - 7:36
    我們思索了機器如何
  • 7:36 - 7:40
    模擬無意識和潛意識的事件,
  • 7:40 - 7:45
    比如作夢、回想和幻想。
  • 7:45 - 7:48
    因此,我們創作出了《熔化的記憶》,
  • 7:48 - 7:51
    將回想的時刻視覺化。
  • 7:52 - 7:54
    這個靈感來自一個悲劇事件,
  • 7:55 - 7:58
    我得知我叔叔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
  • 8:00 - 8:04
    那時,我唯一能想的就是要找方法
  • 8:04 - 8:07
    來讚頌我們回想的方式、回想的內容,
  • 8:07 - 8:09
    且要在我們還能做的時候就去做。
  • 8:09 - 8:13
    我開始認為,記憶並不是消失,
  • 8:13 - 8:16
    而是熔化了或改變了形態。
  • 8:16 - 8:18
    在機器智慧的協助下,
  • 8:18 - 8:22
    我們和加州大學
    Neuroscape 實驗室的
  • 8:22 - 8:24
    科學家合作,
  • 8:24 - 8:29
    他們告訴我們如何了解
    在記憶形成時的大腦訊號。
  • 8:29 - 8:34
    雖然我自己的叔叔失去了
    處理記憶的能力,
  • 8:34 - 8:38
    腦電圖資料所產生的藝術作品
  • 8:38 - 8:41
    探索了回想的具體性,
  • 8:41 - 8:46
    並向我叔叔所失去的致上敬意。
  • 8:49 - 8:52
    現代洛杉磯幾乎完全不符合
  • 8:52 - 8:55
    我童年時對該城市的期望,
  • 8:55 - 8:58
    不過有一棟很不凡的建築物例外:
  • 8:58 - 9:02
    華特迪士尼音樂廳,
    由法蘭克.蓋瑞設計,
  • 9:02 - 9:04
    他一直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 9:04 - 9:08
    2018 年,我接到
    洛杉磯愛樂樂團的電話,
  • 9:08 - 9:10
    他們想找一個裝置,
  • 9:10 - 9:14
    作為這個知名交響樂團的百年紀念。
  • 9:14 - 9:17
    為此,我們決定要問這個問題:
  • 9:17 - 9:20
    「建築物能學習嗎?它會作夢嗎?」
  • 9:21 - 9:22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
  • 9:22 - 9:24
    我們決定要收集洛杉磯愛樂樂團
  • 9:24 - 9:28
    和華特迪士尼音樂廳的檔案中
    所記載的一切資訊。
  • 9:28 - 9:32
    精確來說,是轉成 77 TB 的
    數位檔案的記憶。
  • 9:33 - 9:35
    使用機器智慧,
  • 9:35 - 9:38
    我們讓所有這一百年來的檔案
  • 9:38 - 9:41
    變成了建築物外牆上的投影,
  • 9:41 - 9:44
    用四十二台投影機,
    在洛杉磯的心臟地帶,
  • 9:44 - 9:47
    實現了這種未來感的公眾體驗,
  • 9:47 - 9:52
    朝《銀翼殺手》中的
    洛杉磯又邁進了一步。
  • 9:52 - 9:55
    如果真有建築物能夠作夢,
  • 9:55 - 9:57
    那肯定就是這一刻。
  • 10:00 - 10:03
    現在,我邀請各位
    再跟我去最後一個地方:
  • 10:03 - 10:05
    機器的腦中。
  • 10:06 - 10:09
    現在,我們完全沉浸在過去三十年
  • 10:09 - 10:14
    所有舉辦過的 TED 演講
    所構成的資料宇宙中。
  • 10:14 - 10:15
    也就是說,
  • 10:15 - 10:16
    這個資料集包含了
  • 10:16 - 10:21
    TED 舞台上的 7705 場演講。
  • 10:21 - 10:26
    那些演講被轉變成 740 萬秒,
  • 10:26 - 10:30
    每一秒都在這個資料宇宙中呈現出來。
  • 10:30 - 10:32
    各位在這裡看到的每一個影像
  • 10:32 - 10:35
    都代表那些演講中某個獨特的時刻。
  • 10:35 - 10:37
    我們使用機器智慧
  • 10:37 - 10:41
    處理了總共 487,000 個句子,
  • 10:41 - 10:45
    分成 330 個不重覆的
    主題叢集,比如:大自然、
  • 10:45 - 10:49
    全球排放、絕種、種族議題、計算、
  • 10:49 - 10:52
    信任、情緒、水和難民。
  • 10:52 - 10:57
    接著,再用一個演算法
    將這些叢集連結起來,
  • 10:57 - 11:00
    這個演算法產生出
    一億一千三百萬條線段,
  • 11:01 - 11:04
    這些線段揭示出新的概念關係。
  • 11:04 - 11:08
    如果能記得在演講台上
    曾經被問過的所有問題,
  • 11:08 - 11:10
    不是很不可思議嗎?
  • 11:12 - 11:13
    我進來了,
  • 11:13 - 11:16
    身在無數偉大思想家的腦中,
  • 11:16 - 11:20
    同時也是機器的腦中,
    和各種感覺互動,
  • 11:20 - 11:22
    這些感覺源自於學習、
  • 11:22 - 11:24
    回想、質疑,
  • 11:24 - 11:27
    以及想像,全都同時發生,
  • 11:28 - 11:30
    將大腦的力量擴張出去。
  • 11:31 - 11:33
    對我來說,在這裡
  • 11:33 - 11:38
    的確就是身為二十一世紀
    人工智慧的意涵。
  • 11:38 - 11:40
    我們人類有責任
  • 11:41 - 11:44
    要訓練這個大腦去學習和記憶
  • 11:44 - 11:46
    我們所能想像的夢想。
  • 11:47 - 11:48
    謝謝。
Title:
機器智慧時代的藝術
Speaker:
雷菲克.艾納多爾
Description:

機器的大腦會是什麼樣子?媒體藝術家雷菲克.艾納多爾受到《銀翼殺手》中未來洛杉磯的建築幻想所鼓舞,在他的工作室裡,與建築師、資料科學家、神經科學家、音樂家等各種人合作,將藝術和人工智慧融合。來見識一下這些奇想的裝置,可能會讓你重新思考科技和創意的未來。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2:01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