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隱形人。」 「戴洛維夫人說她會自己去買花。」 「你正要開始閱讀 伊塔羅·卡爾維諾的新小說。」 上面三句是這三本書的第一句, 拉爾夫·艾里森的《隱形人》、 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 和伊塔羅·卡爾維諾的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各建立了不同的角度看法。 誰在說故事,以及從什麼觀點說, 是作者最重要的幾個選擇。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敘說, 會使故事完全改觀。 以這個童話為例: 王子喊著:「長髮公主,長髮公主, 將妳頭髮垂放下來。」 長髮公主解開她的辮子, 並將它扔出窗外。 王子攀爬她的長髮,進入了城堡。 長髮公主的故事通常是 以敘述者是局外人來講述的。 這樣的角度,叫做 「第三人稱」。 但長髮公主也可以由 故事中的角色來陳述── 第一人稱敘述者。 長髮公主髮束的尾端落在我腳邊, 我抓緊並開始爬……哎呀! 我無法將自己從這一團頭髮中解開, 落下的頭髮覆蓋了我全身, 在我汗水上黏住。 以第一人稱敘述時, 依據哪個角色是敘述者, 故事可因而大大改變。 如果不是王子, 而是由長髮公主來說故事: 我心想,希望他感謝我花了大把時間 解開 25 呎長的辮子。 哎喲!說實在; 我以為頭皮會從頭殼上被扯掉。 我大叫:「你能不能爬快一點?」 用第二人稱時 敘述者直接對讀者講故事: 他叫妳的名字。 他要妳把頭髮垂放下來。 妳才剛剛編好辮子, 不過 ──妳不常有訪客。 第三、第一及第二人稱的角度, 各有其獨特的可能性和限制。 那麼你要如何選擇故事的角度呢? 限制並不全然是壞事── 它們可協助故事聚焦, 或強調某些內容。 例如: 第三人稱必然會跟角色有些距離, 但當故事的距離感很重要時, 第三人稱是有益的。 第三人稱敘述者可以 「有限(limited)」 , 就是貼近某個角色的想法和感覺; 或「無所不知(omniscient)」, 悠遊於諸多角色的想法中, 提供讀者更多的訊息。 第一人稱的故事 能拉近讀者與敘述者, 也受限於敘述者的所見所聞。 這會製造懸疑感, 因為讀者是和角色一起發現訊息。 第一人稱敘述者未必 得要如實地描寫角色的經驗── 它們也可能是錯覺或謊言。 在石黑一雄的小說《長日將盡》裡, 年長的英國貴族管家史蒂文斯 於 1956 年重述他多年的服侍生涯, 但對於他主人的缺點隻字不提。 他故事中的缺陷最後讓讀者注意到 他所處的文化與階級制度的隱憂。 賈斯汀·托雷斯的小說《我們這些動物》 以多位第一人稱開始, 「我們是六隻一直爭搶的手, 六隻一直踩踏的腳; 我們是兄弟,小男孩, 三個一直在爭奪的小國王。」 故事行經一半, 視角轉移成單一的第一人稱, 從「我們」變成「我」, 發生在男孩們長大, 而其中一位感覺被其他兄弟疏離時。 第二人稱比較少被用到, 它需要作者讓讀者 暫時相信自己變成那個「你」。 讓讀者置身於其中一位角色的看法, 能編造出急迫性與懸疑感。 然而有時候, 第二人稱會企圖把敘述者 與他們自己的故事拉開, 而不是讓讀者更接近故事。 在此情況下, 第二人稱敘述者將自己 看成「你」而不是「我」。 作者持續嘗試各種觀點的新變化。 新的虛擬及擴增實境技術 或許能擴展這種實驗的可能性。 藉著讓人置身於 虛擬世界的某個特殊觀看位置, 我們能如何改變 敘述和感受故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