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Bruce Schneier: 安全的錯覺

  • 0:00 - 0:02
    安全有兩種涵義
  • 0:02 - 0:04
    感覺上的安全,和真實裡的安全
  • 0:04 - 0:06
    二者並不相同
  • 0:06 - 0:08
    你可能感到安全
  • 0:08 - 0:10
    但現實情況是不安全的
  • 0:10 - 0:12
    而在真實的安全中
  • 0:12 - 0:14
    卻感到不安全
  • 0:14 - 0:16
    確實,這兩種不同的概念
  • 0:16 - 0:18
    被放在同一個字詞裡
  • 0:18 - 0:20
    這個演講的目的
  • 0:20 - 0:22
    就是將它們區分清楚 --
  • 0:22 - 0:24
    探討它們何時會分歧
  • 0:24 - 0:26
    又在什麼狀況下合而為一
  • 0:26 - 0:28
    語言本身是個問題
  • 0:28 - 0:30
    因為沒有足夠合適的字詞
  • 0:30 - 0:33
    來傳達我們要談到的概念
  • 0:33 - 0:35
    用經濟學的角度
  • 0:35 - 0:37
    來看安全
  • 0:37 - 0:39
    安全就是一項權衡的交易
  • 0:39 - 0:41
    要得到安全
  • 0:41 - 0:43
    一定要先付出
  • 0:43 - 0:45
    無論是個人的決定-
  • 0:45 - 0:47
    例如在家中安裝防盜警鈴
  • 0:47 - 0:50
    還是攸關國家安全的決策-例如侵略他國
  • 0:50 - 0:52
    你總得有所付出
  • 0:52 - 0:55
    不是錢就是時間,或是便利性,能力
  • 0:55 - 0:58
    也可能是基本自由
  • 0:58 - 1:01
    面對安全議題,該問的
  • 1:01 - 1:04
    不是「這樣做會更安全嗎」
  • 1:04 - 1:07
    而是「值得付出這個代價嗎」
  • 1:07 - 1:09
    在過去這幾年,你們都聽過這種說法
  • 1:09 - 1:11
    我們的世界更安全是因為薩達姆.海珊垮台的緣故
  • 1:11 - 1:14
    兩件事情也許都是真的,但兩者之間卻沒有關連
  • 1:14 - 1:17
    該問的問題是,這樣做值得嗎?
  • 1:17 - 1:20
    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
  • 1:20 - 1:22
    然後判斷是否值得為此入侵他國
  • 1:22 - 1:24
    這就是以權衡的觀點
  • 1:24 - 1:26
    來分析安全的方法
  • 1:26 - 1:29
    決定沒有正確或錯誤之分
  • 1:29 - 1:31
    有人在家裡安裝防盜警鈴系統
  • 1:31 - 1:33
    有人不裝
  • 1:33 - 1:35
    這取決於我們居住的地點
  • 1:35 - 1:37
    是獨居或是與家人同住
  • 1:37 - 1:39
    擁有多少值錢的物品
  • 1:39 - 1:41
    以及願意承擔多少竊盜損失
  • 1:41 - 1:43
    竊盜損失
  • 1:43 - 1:45
    政治上也一樣
  • 1:45 - 1:47
    各種意見分歧
  • 1:47 - 1:49
    在權衡得失時
  • 1:49 - 1:51
    通常要考慮的不只有安全因素
  • 1:51 - 1:53
    我認為這點很重要
  • 1:53 - 1:55
    人們對於抉擇
  • 1:55 - 1:57
    有天生的直覺
  • 1:57 - 1:59
    我們每天都在做決定
  • 1:59 - 2:01
    像是昨晚在飯店
  • 2:01 - 2:03
    我決定把房門上雙層鎖
  • 2:03 - 2:05
    或是當你在車裡決定開車來此地的時候
  • 2:05 - 2:07
    或是我們吃午餐時
  • 2:07 - 2:10
    先判斷食物沒有毒,才決定吃它
  • 2:10 - 2:12
    一天中有很多場合需要
  • 2:12 - 2:14
    需要一再地做出決定
  • 2:14 - 2:16
    大部分的時後,我們甚至不會留意到這點
  • 2:16 - 2:18
    因為這已是我們生存的一部份;我們都是這樣的
  • 2:18 - 2:21
    每個物種也都一樣
  • 2:21 - 2:23
    試想原野中的一隻兔子,正在吃著草
  • 2:23 - 2:26
    這時牠見到一隻狐狸
  • 2:26 - 2:28
    兔子需要做一個攸關安全的抉擇
  • 2:28 - 2:30
    留下還是逃命?
  • 2:30 - 2:32
    你認為
  • 2:32 - 2:35
    擅長做出正確決定的兔子
  • 2:35 - 2:37
    比較容易存活且繁衍下去
  • 2:37 - 2:39
    而做出錯誤決定的兔子
  • 2:39 - 2:41
    不是被吃就是餓死了
  • 2:41 - 2:43
    那麼
  • 2:43 - 2:46
    在地球上表現傑出優異的我們 --
  • 2:46 - 2:48
    包括你、我、以及每個人 --
  • 2:48 - 2:51
    必定也擅長做出正確抉擇吧
  • 2:51 - 2:53
    然而,事實似乎一再地證明
  • 2:53 - 2:56
    人類做出的決策糟糕無比
  • 2:56 - 2:59
    這問題非常重要也相當有趣
  • 2:59 - 3:01
    我給你們一個簡短的解答
  • 3:01 - 3:03
    答案是,因為人類是依據對安全的感覺做出判斷
  • 3:03 - 3:06
    而非依據真實的安全狀況
  • 3:06 - 3:09
    大部分的情況下,這麼做是正確的
  • 3:10 - 3:12
    因為大多數的時候
  • 3:12 - 3:15
    感覺和真實是一致的
  • 3:15 - 3:17
    人類在史前時代
  • 3:17 - 3:20
    也是這樣的
  • 3:20 - 3:23
    我們發展出這種能力
  • 3:23 - 3:25
    是因演化而來
  • 3:25 - 3:27
    有些看法認為
  • 3:27 - 3:29
    人類目前所擁有的最佳能力
  • 3:29 - 3:31
    是為了配合
  • 3:31 - 3:34
    公元前100,000年在東非高地生活的小型家庭
  • 3:34 - 3:37
    他們生存所須具備的風險決策能力
  • 3:37 - 3:40
    但已不太符合在2010年的紐約生存的條件了
  • 3:41 - 3:44
    如今,人類的風險感知能力出現偏差
  • 3:44 - 3:46
    很多的實驗在探討這點
  • 3:46 - 3:49
    某些類型的偏差會反覆出現
  • 3:49 - 3:51
    我會說明其中的四種
  • 3:51 - 3:54
    一,我們容易誇大驚心動魄且不常見的風險
  • 3:54 - 3:56
    卻低估常見的風險
  • 3:56 - 3:59
    例如搭飛機的風險對比陸地上駕駛的風險
  • 3:59 - 4:01
    二,我們認為未知的事
  • 4:01 - 4:04
    比起熟知的事更加危險
  • 4:05 - 4:07
    其中一個例子是
  • 4:07 - 4:10
    人們害怕被陌生人綁架
  • 4:10 - 4:13
    但資料顯示被親友綁架的案件更普遍
  • 4:13 - 4:15
    這裡指的是誘拐孩童
  • 4:15 - 4:18
    三,我們認為具名化的事件
  • 4:18 - 4:21
    比不具名事件的風險高
  • 4:21 - 4:24
    賓拉登很恐怖,正是因為他有個名字
  • 4:24 - 4:26
    第四
  • 4:26 - 4:28
    人們容易在可以控制狀況時
  • 4:28 - 4:30
    低估風險
  • 4:30 - 4:34
    在不能控制的情境中高估風險
  • 4:34 - 4:37
    所以,你開始特技跳傘或是抽菸後
  • 4:37 - 4:39
    就會忽略它的風險
  • 4:39 - 4:42
    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例如恐怖主義
  • 4:42 - 4:45
    人們會過度反應,是因為覺得無法控制狀況
  • 4:47 - 4:50
    類似的偏差還有很多,這些認知的偏差
  • 4:50 - 4:53
    影響我們的風險決策
  • 4:53 - 4:55
    所謂”可得性捷思”
  • 4:55 - 4:57
    指的是
  • 4:57 - 5:00
    人在評估事件可能發生的機率時
  • 5:00 - 5:04
    是基於該事件在我們心目中容易聯想的程度
  • 5:04 - 5:06
    像一下這是怎麼運作的
  • 5:06 - 5:09
    聽到多起老虎攻擊事件,就表示附近老虎很多
  • 5:09 - 5:12
    沒聽到獅子攻擊事件,就表示附近的獅子不多
  • 5:12 - 5:15
    直到新聞報紙被發明前,這種判斷準則是成立的
  • 5:15 - 5:17
    因為報紙所做的
  • 5:17 - 5:19
    就是一再地重複報導
  • 5:19 - 5:21
    那些鮮少發生的危險
  • 5:21 - 5:23
    我要告訴大家,新聞中報導的事情,都無需煩憂
  • 5:23 - 5:25
    因為根據定義
  • 5:25 - 5:28
    新聞就是不會發生的事件
  • 5:28 - 5:30
    (笑)
  • 5:30 - 5:33
    太常見的事件,就不會是新聞
  • 5:33 - 5:35
    像是車禍,家庭暴力
  • 5:35 - 5:38
    這些才是我們該擔憂的
  • 5:38 - 5:40
    人類是說故事的物種
  • 5:40 - 5:43
    比起數據,故事更容易影響我們
  • 5:43 - 5:45
    人類多少有點數字文盲,我的意思是
  • 5:45 - 5:48
    有個笑話說:人只會數一,二,三,很多.
  • 5:48 - 5:51
    人真的是這樣,我們對小數字很在行
  • 5:51 - 5:53
    一個芒果,兩個芒果,三個芒果
  • 5:53 - 5:55
    一萬個芒果,十萬的芒果
  • 5:55 - 5:58
    在它們腐壞前,還有許多芒果可吃
  • 5:58 - 6:01
    ½,¼, 1/5,這些數字我們也都很在行
  • 6:01 - 6:03
    百萬分之一,十億分之一
  • 6:03 - 6:06
    這些被當作幾乎沒有
  • 6:06 - 6:08
    所以,一旦面對不尋常的危機
  • 6:08 - 6:10
    我們就不知該怎麼對付了
  • 6:10 - 6:12
    認知的偏見
  • 6:12 - 6:15
    如同濾鏡般,存在我們和真實之間
  • 6:15 - 6:17
    於是
  • 6:17 - 6:19
    感覺背離了真實
  • 6:19 - 6:22
    他們不再相同
  • 6:22 - 6:25
    並產生兩種可能狀況,一是擁有過多的安全感
  • 6:25 - 6:27
    這是錯誤的安全感
  • 6:27 - 6:29
    另一種是,
  • 6:29 - 6:31
    錯誤的不安全感
  • 6:31 - 6:34
    我寫過很多關於「安全劇院」的文章
  • 6:34 - 6:37
    它是一種可以讓人們感覺到安全的機制
  • 6:37 - 6:39
    但事實上並沒有改善實際的安全狀況
  • 6:39 - 6:41
    沒有確切的字眼來形容那種能改善真實安全
  • 6:41 - 6:43
    但無法增加安全感的機制
  • 6:43 - 6:46
    CIA該為我們做的也許就是這個
  • 6:48 - 6:50
    回到經濟學
  • 6:50 - 6:54
    如果經濟,或者市場,是驅動安全的力量
  • 6:54 - 6:56
    而人們是依據對安全的感覺
  • 6:56 - 6:59
    來進行交易
  • 6:59 - 7:01
    那麼,公司想要促進經濟誘因的
  • 7:01 - 7:03
    最佳策略
  • 7:03 - 7:06
    就是讓人們感覺到安全
  • 7:06 - 7:09
    有兩種方式可以達成這個目的
  • 7:09 - 7:11
    一是讓人們在真實中更安全
  • 7:11 - 7:13
    並且期盼他們有留意到這點
  • 7:13 - 7:16
    或者你也可以讓人們只是感覺更安全
  • 7:16 - 7:19
    但你要期望他們不會發現到真相
  • 7:20 - 7:23
    究竟什麼會引起人們關注
  • 7:23 - 7:25
    舉例來說
  • 7:25 - 7:27
    對安全的認知程度
  • 7:27 - 7:29
    對風險及威脅的認知
  • 7:29 - 7:32
    以及了解如何採取對策等
  • 7:32 - 7:34
    知道得更多
  • 7:34 - 7:37
    感覺和真實就愈趨一致
  • 7:37 - 7:40
    真實世界中有很多這方面的例子
  • 7:40 - 7:43
    我們對居家附近區域的犯罪率很明瞭
  • 7:43 - 7:46
    因為我們住在這裡,所以我們對治安的感覺
  • 7:46 - 7:49
    基本上符合真實狀況
  • 7:49 - 7:52
    安全劇院所揭露的
  • 7:52 - 7:55
    是真實與感覺明顯背離的情況
  • 7:55 - 7:59
    那麼,又是什麼讓人們忽略安全?
  • 7:59 - 8:01
    認知不足
  • 8:01 - 8:04
    不了解風險,不了解代價
  • 8:04 - 8:06
    就愈可能做出錯誤的安全策略
  • 8:06 - 8:09
    並且無法感覺真實情況
  • 8:09 - 8:11
    相關的例子不多
  • 8:11 - 8:13
    對於不常發生的事件
  • 8:13 - 8:15
    這是本質上存在的問題
  • 8:15 - 8:17
    舉例來說
  • 8:17 - 8:19
    如果恐怖主義幾乎是不曾發生的
  • 8:19 - 8:21
    那麼要判斷反恐措施的功效
  • 8:21 - 8:24
    就難上加難了
  • 8:25 - 8:28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不斷地奉獻處女祭祀
  • 8:28 - 8:31
    或是將過錯推諉給編造出來的「他」,都很有用
  • 8:31 - 8:34
    因為災難本來就不多
  • 8:35 - 8:38
    加上心理作用作祟
  • 8:38 - 8:40
    就是我剛剛所說的認知偏差
  • 8:40 - 8:43
    恐懼,民間信仰
  • 8:43 - 8:46
    這些基本上都無法適當地反映真實
  • 8:47 - 8:50
    讓我把事情弄得再複雜些
  • 8:50 - 8:52
    除了感覺,以及真實的世界
  • 8:52 - 8:55
    我想再加上第三個元素-模型
  • 8:55 - 8:57
    感覺和模型存在腦海裡
  • 8:57 - 8:59
    而真實存在於外在
  • 8:59 - 9:02
    它不會變,它是真實的
  • 9:02 - 9:04
    感覺是基於直覺
  • 9:04 - 9:06
    模型是基於理智
  • 9:06 - 9:09
    這是兩者最基本的差異
  • 9:09 - 9:11
    在遠古的簡單世界裡
  • 9:11 - 9:14
    模型沒有存在的意義
  • 9:14 - 9:17
    因為感覺和真實非常的接近
  • 9:17 - 9:19
    你不需要模型
  • 9:19 - 9:21
    但在現代複雜的社會
  • 9:21 - 9:23
    你需要模型
  • 9:23 - 9:26
    來解析我們面對的風險
  • 9:27 - 9:29
    我們無法用感覺來認識細菌
  • 9:29 - 9:32
    所以需要模型
  • 9:32 - 9:34
    模型可以
  • 9:34 - 9:37
    清楚地呈現真實
  • 9:37 - 9:40
    然而,模型受限於科學
  • 9:40 - 9:42
    與技術
  • 9:42 - 9:45
    在顯微鏡被發明來觀測細菌以前
  • 9:45 - 9:48
    疾病的細菌理論就不可能存在
  • 9:49 - 9:52
    模型也受限於我們認知的偏差
  • 9:52 - 9:54
    但它的能力
  • 9:54 - 9:56
    足以駕馭我們的感覺
  • 9:56 - 9:59
    模型來自何處? 通常是從他人而來
  • 9:59 - 10:02
    可能是宗教,文化
  • 10:02 - 10:04
    老師或是長老
  • 10:04 - 10:06
    數年前
  • 10:06 - 10:08
    我到南非進行狩獵之旅
  • 10:08 - 10:11
    我的追蹤嚮導是在克魯格國家公園長大的
  • 10:11 - 10:14
    他的求生模型非常的複雜
  • 10:14 - 10:16
    遭受到不同動物攻擊有不同的模型
  • 10:16 - 10:18
    像是獅子、美洲豹、犀牛或是大象
  • 10:18 - 10:21
    依照不同的情況:在何時必須逃跑,或是爬樹
  • 10:21 - 10:23
    或者無法爬樹,採用的模型也不同
  • 10:23 - 10:26
    我在那裡可能活不過一天
  • 10:26 - 10:28
    但他生於此
  • 10:28 - 10:30
    他了解此地求生之道
  • 10:30 - 10:32
    我生於紐約市
  • 10:32 - 10:35
    如果我帶他到紐約,那他可能也活不過一天吧
  • 10:35 - 10:37
    (笑聲)
  • 10:37 - 10:39
    因為我們有不同的生存模型
  • 10:39 - 10:42
    這來自我們不同的經驗
  • 10:43 - 10:45
    模型來自媒體
  • 10:45 - 10:48
    也來自我們選出的官員
  • 10:48 - 10:51
    回想一下恐怖攻擊
  • 10:51 - 10:54
    幼童綁票
  • 10:54 - 10:56
    飛行安全以及汽車安全這些模型
  • 10:56 - 10:59
    模型也來自工業界
  • 10:59 - 11:01
    我最近關注在監控攝影機
  • 11:01 - 11:03
    和身分證這兩項議題
  • 11:03 - 11:06
    很多資訊安全的模型與此有關
  • 11:06 - 11:09
    很多模型來自科學
  • 11:09 - 11:11
    和健康相關的模型是很好的例子
  • 11:11 - 11:14
    例如癌症,禽流感,豬流感以及SARS
  • 11:14 - 11:17
    我們對這些疾病
  • 11:17 - 11:19
    產生的危機感
  • 11:19 - 11:21
    其實是來自於模型
  • 11:21 - 11:24
    模型由科學家提供,經過媒體傳達給我們
  • 11:25 - 11:28
    模型是變動的
  • 11:28 - 11:30
    不是固定的
  • 11:30 - 11:33
    當我們對愈適應環境時
  • 11:33 - 11:37
    模型會愈趨近我們的感覺
  • 11:38 - 11:40
    另一個的例子可能是這樣的
  • 11:40 - 11:42
    假設你回到100年前
  • 11:42 - 11:45
    當時電力剛開始普及
  • 11:45 - 11:47
    人們對電力存有相當多的恐懼
  • 11:47 - 11:49
    像是,有人害怕壓門鈴
  • 11:49 - 11:52
    因為那裡有電,非常危險
  • 11:52 - 11:55
    現在的我們對電力已相當熟悉了
  • 11:55 - 11:57
    像是換燈泡這種事情
  • 11:57 - 11:59
    我們不會去想它的安全問題
  • 11:59 - 12:03
    我們對電力的安全認知模型
  • 12:03 - 12:06
    幾乎是與生俱來的
  • 12:06 - 12:09
    長大後也沒變過
  • 12:09 - 12:12
    我們很擅長運用電力
  • 12:12 - 12:14
    你也可以想想看
  • 12:14 - 12:16
    不同世代對網際網路的風險評估
  • 12:16 - 12:18
    你的父母親是怎麼看待網路安全的
  • 12:18 - 12:20
    對照一下你自己的做法
  • 12:20 - 12:23
    再對照一下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將會如何做
  • 12:23 - 12:26
    模型最終會融到我們的生活背景
  • 12:27 - 12:30
    直覺其實是來自於熟悉
  • 12:30 - 12:32
    當模型與真實接近時
  • 12:32 - 12:34
    並且與感覺合而為一
  • 12:34 - 12:37
    此時,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 12:37 - 12:39
    有個很好的例子
  • 12:39 - 12:42
    就是去年發生的豬流感
  • 12:42 - 12:44
    豬流感剛開始時
  • 12:44 - 12:48
    最初的報導引起許多過度恐慌
  • 12:48 - 12:50
    接著,它有正式名稱了
  • 12:50 - 12:52
    這使得它比一般感冒更恐怖
  • 12:52 - 12:54
    即使一般感冒致死率更高
  • 12:54 - 12:58
    人們原本認為醫生應該可以處理豬流感
  • 12:58 - 13:00
    這時,我們覺得事情失控了
  • 13:00 - 13:02
    由於以上兩項因素
  • 13:02 - 13:04
    風險顯得比實際狀況更高
  • 13:04 - 13:07
    數個月過後,人們對新事物的陌生恐懼逐漸淡去
  • 13:07 - 13:09
    接納度提升
  • 13:09 - 13:11
    也漸漸習慣了
  • 13:11 - 13:14
    雖然沒有新進展,但是恐懼減少了
  • 13:14 - 13:16
    在秋天來臨前
  • 13:16 - 13:18
    人們相信
  • 13:18 - 13:20
    醫生已經解決問題了
  • 13:20 - 13:22
    這時出現了分歧
  • 13:22 - 13:24
    人們必須
  • 13:24 - 13:28
    在恐懼或是接受中做出選擇
  • 13:28 - 13:30
    更正確的說,是恐懼和忽視
  • 13:30 - 13:33
    最後,人們選擇了懷疑
  • 13:33 - 13:36
    當疫苗在去年冬天上市時
  • 13:36 - 13:39
    很多人 -- 令人驚訝的數目
  • 13:39 - 13:42
    反而拒絕疫苗接種
  • 13:43 - 13:45
    這個例子很清楚指出
  • 13:45 - 13:48
    人們的安全感是如何改變,模型又是如何改變
  • 13:48 - 13:50
    在沒有新資訊
  • 13:50 - 13:52
    也沒有新來源時
  • 13:52 - 13:54
    也會有巨大的改變
  • 13:54 - 13:57
    這樣的事情其實常常發生
  • 13:57 - 14:00
    現在,我要再加上一個複雜的因素
  • 14:00 - 14:03
    除了感覺,模型,真實三項因素
  • 14:03 - 14:05
    我認為安全是相對的
  • 14:05 - 14:08
    因人而異
  • 14:08 - 14:10
    多數的安全決策
  • 14:10 - 14:14
    牽扯到許多不同類型的人
  • 14:14 - 14:16
    有利益牽扯的
  • 14:16 - 14:19
    利害關係人
  • 14:19 - 14:21
    會試圖去影響決定
  • 14:21 - 14:23
    我稱之為關係人的「議程規畫表」
  • 14:23 - 14:25
    這個規畫表
  • 14:25 - 14:28
    是一種行銷,也是政治
  • 14:28 - 14:31
    它企圖影響你信任某種模型而放棄另一個
  • 14:31 - 14:33
    企圖影響去忽視模型
  • 14:33 - 14:36
    只信任你的感覺
  • 14:36 - 14:39
    並且邊緣化那些採用你不喜歡的模型的人
  • 14:39 - 14:42
    這並非不尋常
  • 14:42 - 14:45
    一個例子,很好的例子,就是關於抽菸的危害
  • 14:46 - 14:49
    過去50 年的歷史,抽菸風險的變化
  • 14:49 - 14:51
    顯示出模型是如何改變的
  • 14:51 - 14:54
    也顯示出業界如何對付
  • 14:54 - 14:56
    它們不喜歡的模型
  • 14:56 - 14:59
    相對起來,關於二手煙的討論
  • 14:59 - 15:02
    晚了約20年
  • 15:02 - 15:04
    再看看安全帶
  • 15:04 - 15:06
    我小的時後,沒有人繫安全帶
  • 15:06 - 15:08
    而現今,如果不繫上安全帶
  • 15:08 - 15:10
    連小孩都會阻止你開車
  • 15:11 - 15:13
    相對起來,安全氣囊的討論
  • 15:13 - 15:16
    落後了約三十年
  • 15:16 - 15:19
    所有的模型都會改變
  • 15:21 - 15:24
    我們目前知道的是,模型的改變不容易
  • 15:24 - 15:26
    模型也很難被移走
  • 15:26 - 15:28
    當它們和感覺完全相同時
  • 15:28 - 15:31
    你甚至不知道模型的存在
  • 15:31 - 15:33
    另一種認知偏見
  • 15:33 - 15:35
    我認為是肯證偏見
  • 15:35 - 15:38
    是指人們傾向於接受
  • 15:38 - 15:40
    和自己立場相符的訊息
  • 15:40 - 15:43
    而拒絕與我們立場相左的資訊
  • 15:44 - 15:46
    所以和我們模型不符的證據
  • 15:46 - 15:49
    我們也會忽略它,不管它多麼的讓人信服
  • 15:49 - 15:52
    它必須強烈到無法忽視,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
  • 15:53 - 15:55
    跨越長時間的新模型是難以接受的
  • 15:55 - 15:57
    全球暖化的議題就是個例子
  • 15:57 - 15:59
    我們很難接受
  • 15:59 - 16:01
    一個長達八十年之久的模型
  • 16:01 - 16:03
    我們可以應付下一個收割季來臨前的問題
  • 16:03 - 16:06
    也可以應付小孩長大前的事情
  • 16:06 - 16:09
    但是八十年耶,我們不知道怎麼辦了
  • 16:09 - 16:12
    所以,接受這種模型並不容易
  • 16:12 - 16:16
    兩種模型可能並存在大腦中
  • 16:16 - 16:19
    就像對某些事情
  • 16:19 - 16:22
    我們會有兩種信念
  • 16:22 - 16:24
    這是種認知失調
  • 16:24 - 16:26
    但最後
  • 16:26 - 16:29
    舊模型終將被新模型取代
  • 16:29 - 16:32
    強烈的感覺可以產生模型
  • 16:32 - 16:35
    九一一事件在很多人的心裡
  • 16:35 - 16:37
    建立新的安全模型
  • 16:37 - 16:40
    還有,個人經歷的犯罪事件
  • 16:40 - 16:42
    個人的健康危機
  • 16:42 - 16:44
    以及新聞報導中的健康問題都會產生新模型
  • 16:44 - 16:46
    精神病專家稱之為
  • 16:46 - 16:48
    閃光燈效應
  • 16:48 - 16:51
    這些事件可以立即產生新模型
  • 16:51 - 16:54
    因為他們引起強烈的情緒
  • 16:54 - 16:56
    在科技的世界裡
  • 16:56 - 16:58
    我們沒有經驗
  • 16:58 - 17:00
    足以判斷模型
  • 17:00 - 17:02
    所以,我們仰賴他人,我們仰賴代理人
  • 17:02 - 17:06
    只要代理人能夠指正錯誤,這樣做是可行的。
  • 17:06 - 17:08
    我們依賴政府機關
  • 17:08 - 17:13
    來告訴我們藥物是安全的
  • 17:13 - 17:15
    我昨天搭機來此地
  • 17:15 - 17:17
    我沒有檢查飛機
  • 17:17 - 17:19
    是因為另一群人
  • 17:19 - 17:22
    會先檢查飛機是否安全
  • 17:22 - 17:25
    我們在這裡,沒有人擔心屋頂會垮下來
  • 17:25 - 17:28
    不是因為我們檢查過了
  • 17:28 - 17:30
    而是我們非常確定
  • 17:30 - 17:33
    建築法規很建全
  • 17:33 - 17:35
    基於這樣的信念
  • 17:35 - 17:37
    我們接受這個模型
  • 17:37 - 17:40
    它也運作得很好
  • 17:42 - 17:44
    我們希望
  • 17:44 - 17:46
    人們能去了解
  • 17:46 - 17:48
    更好的模型
  • 17:48 - 17:50
    真正反應出感覺的模型
  • 17:50 - 17:54
    幫助人們可以在安全上做出正確的抉擇
  • 17:54 - 17:56
    當模型與感覺不一致時
  • 17:56 - 17:58
    你有兩個選擇
  • 17:58 - 18:00
    其一是,先修正個人的感覺
  • 18:00 - 18:02
    然後直接針對感覺下判斷
  • 18:02 - 18:05
    雖然動了點手腳,但是行的通
  • 18:05 - 18:07
    第二種方式比較誠實
  • 18:07 - 18:10
    就是去修正模型
  • 18:11 - 18:13
    改變是很緩慢的
  • 18:13 - 18:16
    抽菸的辯論持續了40年
  • 18:16 - 18:19
    這還算是簡單的
  • 18:19 - 18:21
    有些改變很難
  • 18:21 - 18:23
    相當困難
  • 18:23 - 18:25
    要靠絕對的資訊才有希望能改變
  • 18:25 - 18:27
    我剛撒了一個謊
  • 18:27 - 18:29
    在說到感覺、模型和真實三個因素時
  • 18:29 - 18:32
    我說,真實是不會變的,事實上它會
  • 18:32 - 18:34
    我們處在科技的世界
  • 18:34 - 18:37
    所謂的真實一直都在變
  • 18:37 - 18:40
    第一次,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發生這種現象
  • 18:40 - 18:43
    感覺追逐模型,模型追逐真實,而真實不停的跑
  • 18:43 - 18:46
    它們可能永遠也追不上
  • 18:47 - 18:49
    我們不知道結果
  • 18:49 - 18:51
    但是,就長期來說
  • 18:51 - 18:54
    感覺和真實都是重要的
  • 18:54 - 18:57
    我以兩個簡短的故事證明這點,並以此做為總結
  • 18:57 - 18:59
    1982 年,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
  • 18:59 - 19:02
    當時美國有個很短暫但散播很廣的
  • 19:02 - 19:04
    泰諾(Thlenol)止痛藥中毒事件
  • 19:04 - 19:07
    事情很可怕.有人取走一瓶的泰諾
  • 19:07 - 19:10
    在裡面下毒,關上盒蓋,又放回架上販賣
  • 19:10 - 19:12
    其他人買下這瓶藥後,中毒死亡
  • 19:12 - 19:14
    事情嚇壞了群眾
  • 19:14 - 19:16
    當時還有數起模仿這個手法的攻擊事件
  • 19:16 - 19:19
    雖然沒有真正的危險,但是民眾嚇壞了
  • 19:19 - 19:21
    這事件驅使
  • 19:21 - 19:23
    藥品業界發明防盜安全裝置
  • 19:23 - 19:25
    那些防盜安全瓶蓋就是這樣來的
  • 19:25 - 19:27
    這就是安全劇場
  • 19:27 - 19:29
    這是你們的作業-想出十個破解安全瓶蓋的方法
  • 19:29 - 19:32
    我先給個答案,針筒
  • 19:32 - 19:35
    但是安全瓶蓋確實讓人們感覺比較安全
  • 19:35 - 19:37
    這使得人們對安全的感覺
  • 19:37 - 19:39
    和實際情況更符合
  • 19:39 - 19:42
    最後一個故事,數年前,我的一個朋友生小孩
  • 19:42 - 19:44
    我去醫院看她
  • 19:44 - 19:46
    才發現現在小孩出生時
  • 19:46 - 19:48
    要繫上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 手環
  • 19:48 - 19:50
    母親也配戴對應的RFID
  • 19:50 - 19:52
    所以,除了母親以外的人抱小孩離開產房
  • 19:52 - 19:54
    警報就會響起
  • 19:54 - 19:56
    我說:「哇!這真棒
  • 19:56 - 19:58
    那些猖獗的嬰兒綁架犯
  • 19:58 - 20:00
    怎麼可能走的出醫院」
  • 20:00 - 20:02
    回到家,我查了一下資料
  • 20:02 - 20:04
    發現嬰兒綁架幾乎不曾發生
  • 20:04 - 20:06
    你想想看
  • 20:06 - 20:08
    如果你是個醫務人員
  • 20:08 - 20:10
    你需要從母親的手中把嬰兒
  • 20:10 - 20:12
    帶出房間去進行檢驗
  • 20:12 - 20:14
    那你最好有些絕佳的安全策略
  • 20:14 - 20:16
    不然你的手臂一定會被嬰兒的母親扭斷
  • 20:16 - 20:18
    (笑聲)
  • 20:18 - 20:20
    這對我們很重要
  • 20:20 - 20:22
    有些人從事安全設計
  • 20:22 - 20:25
    有人審視安全政策
  • 20:25 - 20:27
    或是研究
  • 20:27 - 20:29
    會影響安全的公共政策
  • 20:29 - 20:32
    要考慮的不是只有真實,而是感覺與真實兩者
  • 20:32 - 20:34
    重要的是
  • 20:34 - 20:36
    這兩者要盡可能相同
  • 20:36 - 20:38
    這是重要的,當我們的感覺和真實更一致
  • 20:38 - 20:40
    才能在安全議題上做出更好的選擇
  • 20:40 - 20:42
    謝謝
  • 20:42 - 20:44
    (鼓掌)
Title:
Bruce Schneier: 安全的錯覺
Speaker:
Bruce Schneier
Description:

資訊安全專家Bruce Schneie指出一般人對於安全的感受與現實狀態常有所出入。在TEDxPSU 的演講中,他解釋為什麼我們花上數十億在處理新聞事件中風險,而那些在國內機場採用的措施,只不過是提供安全假象的安全劇院罷了。現實中常見的風險我們反而忽略了。他也說明我們該如何跳脫這樣的模式。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20:44
wentzu chen added a transl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