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冒險如何改變青少年的大腦

  • 0:01 - 0:04
    你們曾經試著去了解青少年嗎?
  • 0:05 - 0:07
    很累人,對吧?
  • 0:07 - 0:11
    你們一定很困惑,為什麼
    有些青少年在學校表現很好,
  • 0:12 - 0:13
    他們會領導社團和團隊,
  • 0:13 - 0:16
    在他們的社區中做志工,
  • 0:16 - 0:20
    但他們也會為了
    線上挑戰而吃洗衣球,
  • 0:20 - 0:22
    開車超速且邊開邊傳文字訊息,
  • 0:22 - 0:25
    狂飲喝酒並嘗試搭配禁藥。
  • 0:26 - 0:31
    為什麼有這麼多青少年,明明
    如此聰明、有技能、負責任——
  • 0:32 - 0:35
    卻同時做出不計後果的事情?
  • 0:35 - 0:37
    我十六歲時,
  • 0:37 - 0:40
    我經常當面觀察我的同儕
  • 0:40 - 0:42
    也會透過社群媒體觀察他們,
  • 0:42 - 0:46
    我開始納悶,為什麼這麼多
    青少年瘋狂冒險。
  • 0:47 - 0:50
    像是在五年級拿
    「勇士」課程的認證一樣,
  • 0:50 - 0:52
    擋都擋不住。
  • 0:52 - 0:53
    (笑聲)
  • 0:53 - 0:54
    對我來說,更要警覺的是,
  • 0:54 - 0:58
    他們越將自己暴露在
    這些有害的風險之下,
  • 0:58 - 1:02
    他們就越容易會繼續冒險。
  • 1:03 - 1:04
    這讓我很困惑,
  • 1:05 - 1:07
    但也讓我非常好奇。
  • 1:08 - 1:10
    既然我的名字
  • 1:10 - 1:13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探索知識」,
  • 1:13 - 1:15
    我開始尋求科學解釋。
  • 1:16 - 1:20
    大家都知道,十三
    到十八歲的青少年
  • 1:20 - 1:23
    比起兒童或成人,更容易去冒險,
  • 1:23 - 1:26
    但,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大膽?
  • 1:26 - 1:28
    他們是突然間變魯莽了?
  • 1:28 - 1:32
    或者他們只是在經歷
    一個自然的階段?
  • 1:32 - 1:34
    神經科學家已經找到證據說明
  • 1:34 - 1:37
    青少年時期的大腦
    仍在成熟的階段——
  • 1:37 - 1:40
    這會讓他們特別不擅長決策,
  • 1:41 - 1:43
    造成他們成為冒險行為的犧牲品。
  • 1:44 - 1:48
    但,照這麼說,要責怪的
    是正在成熟的大腦,
  • 1:48 - 1:50
    那為什麼青少年會比兒童
    更容易有這個問題,
  • 1:50 - 1:54
    明明他們的大腦就
    比兒童的大腦發展更多?
  • 1:54 - 1:57
    此外,並非全世界的青少年
    都有同等想要冒險的慾望。
  • 1:58 - 2:01
    這背後有沒有什麼無意識的成因
  • 2:01 - 2:03
    驅使他們去冒險?
  • 2:03 - 2:07
    這正是我想要研究的主題。
  • 2:08 - 2:12
    所以,我把我的研究
    建立在一個心理過程的基礎上,
  • 2:12 - 2:14
    即大家所知的「習慣化」,
  • 2:14 - 2:17
    簡言之,就是我們所說的「適應」。
  • 2:17 - 2:21
    習慣化是在解釋,
    大腦如何適應某些行為,
  • 2:21 - 2:24
    比如說謊,多說幾次謊就習慣了。
  • 2:24 - 2:27
    這個概念給了我設計專案的靈感,
  • 2:27 - 2:30
    如果同樣的原理,可否用來解釋
  • 2:30 - 2:34
    為何青少年冒險現象
    不斷增多的原因。
  • 2:34 - 2:37
    所以我預測,冒險行為的習慣化
  • 2:37 - 2:41
    有可能改變易受環境影響的
    青少年大腦,
  • 2:41 - 2:44
    改變的方式是透過削弱或甚至消除
  • 2:44 - 2:46
    和風險相關的負面情緒,
  • 2:46 - 2:48
    比如恐懼或罪惡感。
  • 2:48 - 2:52
    我也認為,因為他們會覺得
    比較不恐懼或罪惡,
  • 2:52 - 2:55
    脫敏現象可能會讓他們更想冒險。
  • 2:56 - 2:58
    簡言之,我想要進行一項研究
  • 2:58 - 3:01
    來解答這個大哉問:
  • 3:01 - 3:04
    為什麼青少年會不斷
    做出無法無天的選擇,
  • 3:04 - 3:06
    且是對他們的健康
    及幸福有害的選擇?
  • 3:07 - 3:10
    但,我遇到了一個大障礙。
  • 3:10 - 3:12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
  • 3:12 - 3:15
    我需要青少年來做實驗,
  • 3:15 - 3:18
    也需要實驗室和裝置
    來測量他們的大腦活動,
  • 3:18 - 3:23
    過程中還要有老師或教授
    來監督、指導我。
  • 3:23 - 3:25
    我需要資源。
  • 3:25 - 3:28
    但,要知道,我讀南達科他州的高中
  • 3:28 - 3:32
    對科學探索的機會有限。
  • 3:32 - 3:34
    我的學校有運動員、
  • 3:34 - 3:38
    樂團、合唱團、
    辯論,及其它社團,
  • 3:38 - 3:41
    但沒有任何 STEM(科學、技術、
    工程、數學)計劃或研究導師。
  • 3:41 - 3:46
    而高中學生做研究
    或是參與科學展覽會的想法
  • 3:47 - 3:49
    根本是完全陌生的想法。
  • 3:49 - 3:52
    簡單來說,我沒有原料
  • 3:52 - 3:54
    可以做出發揮主廚價值的好菜。
  • 3:55 - 3:57
    這些障礙很讓人沮喪,
  • 3:57 - 4:00
    但我也是個很固執的青少年。
  • 4:00 - 4:03
    且我是孟加拉移民的女兒,
  • 4:03 - 4:07
    也是南達科他州這間高中裡
    少數的穆斯林學生之一,
  • 4:07 - 4:09
    我經常需要努力地
    去適應、融入。
  • 4:09 - 4:13
    而我想要成為
    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
  • 4:14 - 4:17
    不想只被視為是
    帶著頭巾的褐色皮膚女孩,
  • 4:17 - 4:19
    只是一個家鄉來的異類。
  • 4:20 - 4:23
    我希望,透過這項研究,
    來達成上述的願望,
  • 4:23 - 4:27
    並表明科學探索對於
    我這種孩子而言是多麼的珍貴,
  • 4:27 - 4:30
    我們這種在其它地方
    不見得可以找到立足之地的孩子。
  • 4:31 - 4:33
    所以,雖然研究機會有限,
  • 4:33 - 4:38
    發明創造力讓我克服了
    幾乎不可能克服的障礙。
  • 4:39 - 4:43
    我變得更有創意去運用各種方法、
  • 4:43 - 4:45
    素材以及主題。
  • 4:45 - 4:48
    我把平凡無奇的學校圖書館
  • 4:48 - 4:50
    變成了實驗室,
  • 4:50 - 4:53
    把同學變成實驗室的白老鼠。
  • 4:53 - 4:54
    (笑聲)
  • 4:54 - 4:57
    我的地理老師很熱心,
  • 4:57 - 5:00
    他剛好也是學校足球隊的教練,
  • 5:00 - 5:02
    最後他成了我的啦啦隊長,
  • 5:02 - 5:05
    變成我的導師,
    負責簽所有必要的文件。
  • 5:05 - 5:07
    理論上,當我知道我不能使用
  • 5:07 - 5:11
    實驗室級的腦電圖設備時,
  • 5:11 - 5:12
    或稱 EEG,
  • 5:12 - 5:16
    一種用來測量情緒反應的電極裝置,
  • 5:16 - 5:19
    我用自己的錢,買了一台
    可攜帶的頭戴式 EEG,
  • 5:19 - 5:23
    而不是像我同齡的孩子一樣
    存錢去買的 iPhone X。
  • 5:24 - 5:26
    所以,我終於開始了這項研究,
  • 5:26 - 5:30
    參與者為 86 位我的高中的學生,
    年齡從 13 到 18 歲。
  • 5:30 - 5:33
    我用學校圖書館的電腦小隔間,
  • 5:33 - 5:37
    請他們完成一項電腦決策模擬測驗,
  • 5:37 - 5:41
    並與他們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做比對,
  • 5:41 - 5:45
    比如酒精、毒品的使用,和賭博。
  • 5:45 - 5:47
    這些學生戴著頭戴式的 EEG,
  • 5:47 - 5:51
    在三天中,完成十二次這項測驗,
  • 5:51 - 5:53
    來模仿重覆暴露在風險下的狀況。
  • 5:54 - 5:56
    在頭戴式 EEG 上面
    有一個控制面板,
  • 5:56 - 5:59
    用來測量他們的各種情緒反應:
  • 5:59 - 6:02
    比如注意力、興趣、興奮、挫折、
  • 6:02 - 6:05
    罪惡感、壓力程度和放鬆。
  • 6:06 - 6:07
    他們也用經過驗證的情緒測量儀
  • 6:07 - 6:10
    來評定自己的情緒。
  • 6:10 - 6:13
    這意味著我要測量
    習慣化的過程,
  • 6:13 - 6:15
    以及它對於決策的影響。
  • 6:16 - 6:19
    完成這項研究一共花了 29 天。
  • 6:19 - 6:23
    我花了數個月的時間
    瘋狂地起草擬提案,
  • 6:23 - 6:27
    靠咖啡因撐著,一絲不苟地
    計算數據到凌晨兩點,
  • 6:27 - 6:29
    我才整理出了最後的結果。
  • 6:30 - 6:33
    結果顯示,冒險的習慣化,
  • 6:33 - 6:37
    會改變青少年的情緒水平
    進而改變了他們的大腦,
  • 6:37 - 6:39
    讓他們更敢於冒險。
  • 6:39 - 6:43
    學生的情緒當中,
    一般認為和風險較相關的,
  • 6:43 - 6:46
    比如恐懼、壓力、罪惡感、精神緊張,
  • 6:46 - 6:48
    以及注意力,
  • 6:48 - 6:51
    第一次接觸風險模擬器時,
    學生的情緒指數都非常高。
  • 6:52 - 6:56
    這會抑制他們對風險的誘惑,
    並強化他們的自我控制,
  • 6:56 - 6:58
    這會阻止他們冒更多的險。
  • 6:59 - 7:03
    然而,透過模擬器,
    他們暴露在風險的次數越多,
  • 7:03 - 7:06
    他們就會變得不那麼
    恐懼、有罪惡感和有壓力。
  • 7:07 - 7:08
    這會造成一種情況,
  • 7:08 - 7:10
    他們將不再能夠感受到
  • 7:10 - 7:14
    大腦的自然恐懼及警告直覺。
  • 7:14 - 7:19
    此外,因為他們是青少年,
    他們的大腦還在發展中,
  • 7:19 - 7:23
    他們就會對於尋求興奮的行為
    更感興趣和踴躍 。
  • 7:24 - 7:26
    那,後果是什麼?
  • 7:26 - 7:29
    他們會缺乏自我控制,
    不能做有邏輯的決策,
  • 7:29 - 7:31
    會冒更大的風險,
  • 7:31 - 7:33
    並做出更多有害的選擇。
  • 7:33 - 7:37
    所以,不能只怪發展中的大腦。
  • 7:37 - 7:40
    習慣化的過程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 7:40 - 7:42
    它會導致青少年敢於冒險
    並提升冒險行為的等級。
  • 7:42 - 7:45
    雖然青少年尋求冒險的意願
  • 7:45 - 7:50
    在很大程度上,
    是結構和功能改變的結果,
  • 7:51 - 7:54
    但我的研究中也凸顯了
    其中一件危機 :
  • 7:54 - 7:56
    那就是,風險的習慣化
  • 7:56 - 7:59
    會實際改變青少年的大腦,
  • 7:59 - 8:01
    致使他們去冒更大的險。
  • 8:01 - 8:06
    所以,尚未完成發育的大腦
    和習慣化影響的共同作用下,
  • 8:06 - 8:10
    像是一場完美風暴,
    造成了更具破壞性的後果。
  • 8:11 - 8:14
    這項研究能幫助父母
    及一般大眾了解,
  • 8:15 - 8:18
    青少年不只是簡單地
    故意忽視警告
  • 8:18 - 8:22
    或者從事越來越危險的行為
    來違抗父母。
  • 8:23 - 8:27
    他們面臨的最大障礙是
    對風險的習慣化:
  • 8:27 - 8:31
    所有生理上、覺察力
    及情緒上的功能改變,
  • 8:31 - 8:36
    這些改變會驅使、控制、影響
    他們的過度冒險行為。
  • 8:37 - 8:40
    所以是的,我們需要政策
    來提供更安全的環境,
  • 8:40 - 8:43
    並限制暴露在高風險下的機會,
  • 8:43 - 8:46
    但我們也需要能夠
    反映出這項洞見的政策。
  • 8:47 - 8:50
    研究結果也為青少年敲響了警鐘。
  • 8:50 - 8:54
    研究結果表明,天生的、
    必要的恐懼和內疚
  • 8:54 - 8:57
    能夠保護他們,
    避免他們陷入危險境地,
  • 8:57 - 9:01
    但當,當他們反覆從事危險行為時,
    這種恐懼和內疚會變得麻木。
  • 9:02 - 9:07
    我希望能將我的發現,
    和青少年伙伴們及科學家分享,
  • 9:07 - 9:13
    所以我將我的研究帶到英特爾
    國際科技展覽會,簡稱 ISEF,
  • 9:13 - 9:15
    最多曾有超過一千八百名學生,
  • 9:15 - 9:19
    來自七十五個國家、區域、領土,
  • 9:19 - 9:22
    到展覽會展出他們的
    尖端研究和發明。
  • 9:22 - 9:25
    它就像是科學展的奧運。
  • 9:25 - 9:26
    (笑聲)
  • 9:26 - 9:31
    我把我的研究帶到那裡給
    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專家看,
  • 9:31 - 9:34
    得到了很有價值的回饋意見。
  • 9:34 - 9:37
    但也許,那一週最值得紀念的時刻,
  • 9:37 - 9:42
    是在頒獎典禮時,洪亮的講者
    突然說出我的名字。
  • 9:42 - 9:45
    我實在無法置信,我心裡在想:
  • 9:45 - 9:49
    這是不是奧斯卡頒獎典禮上
    《樂來越愛你》的另一個頒獎烏龍?
  • 9:49 - 9:51
    (笑聲)
  • 9:51 - 9:53
    幸運的是,並非如此。
  • 9:53 - 9:55
    我真的得到第一名,
  • 9:55 - 9:58
    我參與的項目是
    「行為和社會科學」。
  • 9:58 - 10:02
    (掌聲)
  • 10:04 - 10:05
    不用說,
  • 10:05 - 10:08
    我激動不僅僅是因為
    我獲得了這樣的認可,
  • 10:08 - 10:13
    還因為參與科學競賽的整個過程
    證明了我的付出得到了回報,
  • 10:13 - 10:15
    也讓我一直保有好奇心,
  • 10:15 - 10:20
    並強化了我的創意、
    毅力和想像力。
  • 10:21 - 10:24
    這張照片是我在學校
    圖書館裡做實驗,
  • 10:25 - 10:26
    也許看起來很平凡無奇,
  • 10:27 - 10:30
    但,對我來說,
    它代表著一種鼓舞。
  • 10:30 - 10:34
    它提醒我,這個過程
    教導了我要去冒險。
  • 10:34 - 10:37
    我知道這可能聽起來非常諷刺。
  • 10:38 - 10:40
    但,我冒了險才了解到
  • 10:40 - 10:44
    意外的機會往往來自於冒險——
  • 10:44 - 10:47
    不是我所研究的那種
    有害、負面的風險,
  • 10:47 - 10:50
    而是好的風險,正面的風險。
  • 10:50 - 10:52
    我冒越多險,
  • 10:52 - 10:56
    我就越覺得我能承受不一樣的情境,
  • 10:57 - 11:00
    讓我有更高的包容心、
    復原力和耐心,
  • 11:00 - 11:01
    來完成我的計畫。
  • 11:02 - 11:05
    我學到的這些,讓我有了新想法,
  • 11:05 - 11:08
    比如:負面冒險的
    相反狀況也成立嗎?
  • 11:08 - 11:12
    重覆的暴露也有可能
    讓正面的冒險擴大嗎?
  • 11:12 - 11:16
    正面的行動會建立
    正面的大腦功能運作嗎?
  • 11:17 - 11:20
    我想,我可能有了
    下一個研究的想法。
  • 11:20 - 11:26
    (掌聲)
Title:
冒險如何改變青少年的大腦
Speaker:
卡許菲雅拉曼
Description:

為什麼青少年有時候會做出無法無天、冒險的選擇?他們是突然變得很魯莾嗎?或者這只是他們的必經階段?為了找出答案,卡許菲雅拉曼——英特爾國際科技展覽會的贏家以及哈佛大學新鮮人——設計並執行了一項實驗,來測試高中學生對風險怎麼反應、習慣,以及風險如何改變他們正在發展中的大腦。她對於風險和決策的發現,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於青少年為什麼有這些作為的看法。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1:39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