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你專門「付出」還是「收穫」?

  • 0:01 - 0:03
    請各位環顧一下四周,
  • 0:03 - 0:06
    試著找出最疑神疑鬼的人。
  • 0:06 - 0:07
    (笑聲)
  • 0:07 - 0:09
    請你把那個人指出來。
  • 0:09 - 0:10
    (笑聲)
  • 0:10 - 0:12
    不用真的指。
  • 0:12 - 0:13
    (笑聲)
  • 0:13 - 0:15
    身為一名組織心理學家,
  • 0:15 - 0:17
    我常常去很多工作場所,
  • 0:17 - 0:19
    發現不少疑神疑鬼的人。
  • 0:20 - 0:22
    多疑是因為「取者」的存在。
  • 0:22 - 0:24
    他們在互動中比較自利。
  • 0:24 - 0:26
    總想著你能為我做什麼。
  • 0:27 - 0:28
    相反的是「施者」。
  • 0:28 - 0:31
    他們常常會問:
  • 0:31 - 0:33
    「我能為你做什麼?」
  • 0:33 - 0:36
    我想要大家想一想自己是哪種人。
  • 0:36 - 0:37
    我們都有付出和受惠的時候。
  • 0:37 - 0:39
    至於你是屬於哪種類型?
  • 0:39 - 0:42
    則要看你內建的思考模式;
    看你平時如何看待他人而定。
  • 0:42 - 0:45
    有個測試可用來判斷
    你是施者還是取者,
  • 0:45 - 0:47
    你們可以現在就做一下測試。
  • 0:47 - 0:48
    【自戀狂測試】
  • 0:48 - 0:50
    【步驟 1:花時間想一想自己】
  • 0:50 - 0:51
    (笑聲)
  • 0:52 - 0:55
    【步驟 2:如果你到了第二步,
    你就不是一個自戀者】
  • 0:56 - 0:57
    (笑聲)
  • 0:58 - 1:02
    這是今天唯一沒有數據根據的測試,
  • 1:02 - 1:04
    但我相信如果上面那個卡通,
  • 1:04 - 1:05
    引你笑起來的時間越久,
  • 1:05 - 1:08
    那麼你就更傾向於是一個「取者」。
  • 1:08 - 1:09
    (笑聲)
  • 1:09 - 1:11
    當然,不是所有「取者」
    都是自戀狂。
  • 1:11 - 1:14
    有些只是上當了太多次的「施者」。
  • 1:14 - 1:17
    還有一種「取者」
    我們今天不作討論,
  • 1:17 - 1:19
    稱之為「神經病」。
  • 1:19 - 1:20
    (笑聲)
  • 1:20 - 1:23
    我曾好奇這種極端現象會有多普遍,
  • 1:23 - 1:26
    於是我對全世界不同文化的業者,
  • 1:26 - 1:28
    進行了超過三萬人的調查。
  • 1:28 - 1:32
    然後我發現大部分人都是介於
    「施者」與「取者」之間。
  • 1:32 - 1:34
    人們把這種類型叫做「對等者」。
  • 1:34 - 1:36
    如果你是「對等者」,
    你會在付出與獲取之間保持平衡:
  • 1:36 - 1:38
    並以「等值交換」的角度思考;
  • 1:38 - 1:40
    如果你能為我做甚麼,
    我就會為你做些什麼。
  • 1:40 - 1:43
    這是一種比較安全的生活方式。
  • 1:43 - 1:46
    但這是否是最有效率的生活方式呢?
  • 1:46 - 1:49
    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非常確定的:
  • 1:49 - 1:50
    可能吧。
  • 1:50 - 1:51
    (笑聲)
  • 1:51 - 1:55
    我對很多組織
    和數以千計的人進行研究。
  • 1:55 - 1:58
    我評估工程師的生產率。
  • 1:58 - 2:01
    (笑聲)
  • 2:01 - 2:04
    我研究醫學院學生的成績,
  • 2:04 - 2:06
    甚至銷售員的業績。
  • 2:06 - 2:07
    (笑聲)
  • 2:07 - 2:09
    出人意外地發現;
  • 2:09 - 2:12
    工作表現最差者
    都是來自那些「施者」。
  • 2:13 - 2:15
    那些事情做得最少的工程師,
  • 2:15 - 2:17
    都是那些「幫助別人」,
    多於「被人幫助」的人。
  • 2:17 - 2:19
    他們用了太多的時間去幫助別人,
  • 2:20 - 2:23
    以至於沒有時間和精力
    完成自己的任務。
  • 2:23 - 2:26
    在醫學院,分數最低的學生,
  • 2:26 - 2:27
    會特別認同某些說法,
  • 2:27 - 2:30
    比如:「我喜歡幫助別人。」
  • 2:31 - 2:33
    這是否代表那些你應該信任的醫生,
  • 2:33 - 2:36
    都來自於那些比較
    不想幫別人的醫學生?
  • 2:36 - 2:37
    (笑聲)
  • 2:37 - 2:39
    在銷售行業也一樣,
  • 2:39 - 2:42
    收入最低的銷售員都是
    那些最慷慨的人。
  • 2:42 - 2:44
    我接觸過一個那樣子的銷售員。
  • 2:44 - 2:46
    他在「施者」評價中有很高的分數。
  • 2:46 - 2:48
    我問他「為何你工作表現那麼遜?」
  • 2:48 - 2:50
    我沒用那種口氣問他,但……
  • 2:50 - 2:51
    (笑聲)
  • 2:51 - 2:53
    「在行銷過程中慷慨的
    代價是什麼?」
  • 2:53 - 2:57
    他說:「我只是特別在乎我的客戶,
  • 2:57 - 2:59
    我從來不會
    把糟糕的產品賣給他們。」
  • 2:59 - 3:01
    (笑聲)
  • 3:01 - 3:02
    僅僅是出於好奇,
  • 3:02 - 3:03
    有多少人認為自己是「施者」,
  • 3:03 - 3:05
    而不是「取者」或「對等者」?
  • 3:05 - 3:06
    請舉手。
  • 3:07 - 3:09
    好的,在我們談到這些資料之前,
  • 3:09 - 3:11
    應該事先多談一點其他的。
  • 3:11 - 3:14
    但實際上,這裡有個轉折,
  • 3:14 - 3:17
    由於「施者」往往犧牲自己,
  • 3:17 - 3:20
    但是他們總是讓組織變得更好。
  • 3:20 - 3:22
    我們有大量的證據──
  • 3:22 - 3:24
    (38 個研究,3611 工作單位)
  • 3:24 - 3:29
    在不同團體組織中,
    針對「給予頻率」做了無數的研究。
  • 3:29 - 3:31
    發現當組織中有更多人
    分享他們的知識、
  • 3:31 - 3:33
    幫助他人或給他人提供指導時,
  • 3:33 - 3:36
    這樣的組織在我們所評估的
    各項指標中都做得更好:
  • 3:36 - 3:39
    更高的利潤、客戶滿意度、
    員工留職率,
  • 3:39 - 3:41
    甚至更低的運作支出。
  • 3:41 - 3:44
    所以「施者」用了
    許多時間來幫助別人,
  • 3:44 - 3:46
    和幫助團隊,
  • 3:46 - 3:48
    不幸的是,一路上受苦的
    是他們自己。
  • 3:48 - 3:51
    我想談的是:要怎麼做,
    才能營造出一個讓「施者」
  • 3:51 - 3:53
    也能夠真正成功獲益的文化?
  • 3:54 - 3:57
    於是我在想:
    如果施者是表現最糟糕的人,
  • 3:57 - 3:58
    那誰才是表現最好的人呢?
  • 3:59 - 4:02
    讓我先從好消息說起:
    答案並不是「取者」。
  • 4:02 - 4:06
    「取者」在大多數工作中,
    會迅速的成功,也會迅速的失敗。
  • 4:06 - 4:08
    他們會敗在「對等者」手中。
  • 4:08 - 4:09
    假如你是一個「對等者」,
  • 4:09 - 4:11
    你信仰「以眼還眼」的教條;
    認為這是正義的世界。
  • 4:11 - 4:13
    當你遇到一個「取者」的時候,
  • 4:13 - 4:16
    你會自認搞死那些惡人,
    是你生命中最神聖的任務。
  • 4:17 - 4:18
    (笑聲)
  • 4:18 - 4:19
    那是伸張正義的方式。
  • 4:20 - 4:22
    大部分人都是「對等者」。
  • 4:22 - 4:24
    那意味著如果你是一個「取者」,
  • 4:24 - 4:26
    出來混終於要還的:
  • 4:26 - 4:27
    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 4:27 - 4:29
    合理的結論是:
  • 4:29 - 4:32
    「對等者」一定會是表現最好的;
  • 4:32 - 4:33
    但其實並非如此。
  • 4:33 - 4:36
    在我所研究過的所有工作和組織中,
  • 4:36 - 4:39
    表現最好的還是「施者」。
  • 4:40 - 4:43
    看我收集到的數百名
    銷售員利潤數據,
  • 4:44 - 4:46
    可以看出「施者」分佈在兩個極端。
  • 4:46 - 4:49
    他們是創造最低利潤的主要群體,
  • 4:49 - 4:51
    但同時也是創造
    最高利潤的主要族群。
  • 4:51 - 4:53
    呈現出相同模式的還有
    工程師的生產率,
  • 4:53 - 4:54
    和醫學院學生的成績。
  • 4:54 - 4:57
    「施者」在成功指標分布曲線中,
  • 4:57 - 5:00
    不成比例的呈現在
    我所有成功指標的頂端和底端。
  • 5:00 - 5:02
    這產生了一個問題:
  • 5:02 - 5:05
    我們如何能夠創造一種環境?
    讓更多的「施者」變得成功?
  • 5:05 - 5:08
    我想聊一下這個話题,
    不僅僅針對企業,
  • 5:08 - 5:10
    還包括非盈利機構、學校、
  • 5:10 - 5:11
    甚至政府。
  • 5:11 - 5:12
    你們準備好了嗎?
  • 5:12 - 5:13
    (歡呼)
  • 5:13 - 5:16
    無論如何我都是要說的,
    不過我很感謝你們的熱情。
  • 5:16 - 5:17
    (笑聲)
  • 5:17 - 5:19
    首先至關重要的是,
  • 5:19 - 5:22
    你必須了解到「施者」
    是最有價值的人,
  • 5:22 - 5:25
    但是如果他們不小心,
    就會把自己累死。
  • 5:25 - 5:27
    所以你要保護好這些「施者」。
  • 5:27 - 5:30
    我從財星雜誌
    最佳社交網路達人那裡,
  • 5:30 - 5:32
    學到了很棒的一課。
  • 5:33 - 5:34
    是那個人,不是那只貓。
  • 5:34 - 5:36
    (笑聲)
  • 5:36 - 5:37
    他叫亞當.里夫金,
  • 5:37 - 5:40
    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連續創業者。
  • 5:40 - 5:42
    他花了超級多的時間來幫助其他人。
  • 5:42 - 5:45
    他的秘密武器是:
    「幫忙 5 分鐘。」
  • 5:45 - 5:48
    亞當說:「你不需要像
    德蕾莎修女或甘地
  • 5:48 - 5:49
    才能成為一個施者。
  • 5:49 - 5:51
    你只需要利用很小的方法,
  • 5:51 - 5:53
    就可以給別人的生命
    帶來巨大的價值。」
  • 5:53 - 5:55
    就像介紹人互相認識那樣簡單,
  • 5:55 - 5:57
    引介兩個彼此有利的人
    互相認識就可了!
  • 5:57 - 6:01
    可以彼此分享知識或提供一些回饋。
  • 6:01 - 6:03
    也可以做一些很基本的事,
  • 6:04 - 6:05
    你可以開口這樣說:
  • 6:05 - 6:10
    「你知道嗎?我可以去發掘
    那些工作成果被忽視的人。」
  • 6:11 - 6:13
    那些「幫助 5 分鐘」的
    工作真的很重要,
  • 6:13 - 6:16
    可以幫助「施者」
    設下界線來保護自己。
  • 6:16 - 6:17
    其次重要的是,
  • 6:17 - 6:20
    如果你想創造一個
    施者可以成功的文化,
  • 6:20 - 6:22
    你真正需要創造的是:
    一個以尋求幫助別人為文化的環境。
  • 6:22 - 6:24
    人們可以提出一堆問題的環境。
  • 6:24 - 6:24
    (字幕:鼓勵尋求幫助)
  • 6:25 - 6:27
    這一幕可能會讓
    在座的某些人產生共鳴,
  • 6:27 - 6:30
    (字幕:在你經歷過的人際關係中,
    你總是扮演 「施者」的腳色嗎?)
  • 6:30 - 6:31
    (笑聲)
  • 6:31 - 6:36
    你看到的成功「施者」,
    都知道作為一個收受者也是正常的。
  • 6:37 - 6:39
    如果你是一位企業經營者,
    我們可以讓這事情做得更容易些。
  • 6:39 - 6:42
    我們可以讓人們更願意去尋求幫助。
  • 6:42 - 6:44
    我和一些同事學對醫院進行了研究。
  • 6:44 - 6:47
    我們發現在一些特定的樓層,
    護士會做很多尋求幫助的事,
  • 6:47 - 6:50
    在其它樓層,他們很少那樣做。
  • 6:50 - 6:53
    那些把尋求幫助視為常態的樓層,
  • 6:53 - 6:56
    是因為那裡有一個只做
    一件事的護士,
  • 6:57 - 6:59
    那就是專門負責幫助
    單位內的其他護士。
  • 6:59 - 7:00
    當那個角色存在的時候,
  • 7:00 - 7:03
    護士們會想:「哦,
    找人幫忙並不是可恥的事,
  • 7:03 - 7:06
    也不會令人自覺軟弱,
    反之更受到激勵。」
  • 7:06 - 7:09
    尋求幫助的重要性,
    不僅是只有提供「施者」保護而已,
  • 7:09 - 7:11
    對「施者」 的福利亦然。
  • 7:11 - 7:13
    對於促使更多的人,
    學習成為「施者」也是很關鍵。
  • 7:13 - 7:15
    因為由數據中可以看出,
  • 7:15 - 7:18
    組織中的給予行為,
    有 75% 至 90%
  • 7:18 - 7:20
    是由尋求協助開始。
  • 7:20 - 7:21
    但是很多人不會開口。
  • 7:21 - 7:23
    他們不想被認為能力不足,
  • 7:23 - 7:26
    他們不知道該向誰尋求幫助,
    他們不想給別人造成負擔。
  • 7:26 - 7:28
    然而如果沒有人尋求幫助,
  • 7:28 - 7:31
    在組織中會有很多失落的「施者」,
  • 7:31 - 7:33
    他們很想主動幫助別人,
  • 7:33 - 7:35
    只要有人告訴他誰需要幫助,
    和如何去幫助別人。
  • 7:35 - 7:37
    但我想最重要的事情,
  • 7:37 - 7:40
    如果你想營造一個
    「施者」成功的文化,
  • 7:40 - 7:43
    必須思慮周全的選擇適當的團隊。
  • 7:43 - 7:46
    我猜你想創造一個非常慷慨的文化,
  • 7:46 - 7:48
    你應該聘請一批「施者」才對。
  • 7:48 - 7:51
    但我驚訝的發現
    那樣做其實是不對的。
  • 7:52 - 7:54
    「取者」對文化的負面影響,
  • 7:54 - 7:57
    通常會是「施者」
    正面影響的 2~3 倍。
  • 7:58 - 7:59
    試著這樣想:
  • 7:59 - 8:00
    一個壞蘋果會毀了一桶蘋果,
  • 8:00 - 8:03
    但是一顆好雞蛋,
    不會把一打壞雞蛋變好。
  • 8:04 - 8:05
    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 8:06 - 8:07
    (笑聲)
  • 8:07 - 8:08
    但是我希望你們明白。
  • 8:08 - 8:11
    絕對不可以讓「取者」進入團隊,
    哪怕是只有一位。
  • 8:11 - 8:14
    因為那樣的話,
    「施者」會停止幫助別人。
  • 8:15 - 8:18
    他們會說:「我被蛇和鯊魚包圍著,
  • 8:18 - 8:19
    我為什麼需要付出?」
  • 8:19 - 8:21
    然而你讓一個「施者」進入團隊,
  • 8:21 - 8:23
    你團隊裡的慷慨行為
    不會因此而爆增,
  • 8:23 - 8:25
    更多情況下,人們會說:
  • 8:25 - 8:25
    「太好了!
  • 8:25 - 8:27
    這個人可以包下我們
    所有的工作了。」
  • 8:27 - 8:30
    所以,有效的聘僱、
    篩選和團隊建構,
  • 8:30 - 8:32
    不是引入更多的「施者」;
  • 8:32 - 8:34
    而是要將重點放在把
    「取者」剔除掉!
  • 8:35 - 8:36
    如果你能把這件事做得很好,
  • 8:36 - 8:38
    你會只留下「施者」和「對等者」。
  • 8:38 - 8:40
    「施者」會變得更開放自在,
  • 8:40 - 8:42
    因為他們不用擔心後果。
  • 8:42 - 8:45
    「對等者」的好處是
    他們會跟著規範走。
  • 8:45 - 8:48
    那麼如何在太晚之前
    找出那個「取者」?
  • 8:49 - 8:52
    我們其實不善於辨識誰是「取者」,
  • 8:52 - 8:53
    特別是憑藉第一印象。
  • 8:54 - 8:56
    但有一個特徵可以暴露他的本性,
  • 8:56 - 8:57
    它被稱為「友善度。」
  • 8:57 - 9:00
    在各種文化中都有這種人的特徵。
  • 9:00 - 9:02
    友善度高的人通常較熱情友善,
  • 9:02 - 9:03
    他們很善良且都很有禮貌。
  • 9:03 - 9:05
    你會在加拿大找到很多這樣的人。
  • 9:05 - 9:07
    (笑聲)
  • 9:07 - 9:10
    加拿大舉辦了一個全國性的競賽,
  • 9:10 - 9:12
    來為加拿大設計一個新口號,
  • 9:12 - 9:15
    題目就是:「作為加拿大人……」
  • 9:15 - 9:17
    我以為冠軍的答案是,
  • 9:17 - 9:19
    加拿大人就像是
    「楓糖漿」或「曲棍球。」
  • 9:19 - 9:22
    但這些都不是,
    加拿大人票選出的新國家口號是──
  • 9:22 - 9:23
    不是開你的玩笑,
  • 9:23 - 9:26
    「在各種情況下,
    盡量表現得像加拿大人。」
  • 9:26 - 9:30
    (笑聲)
  • 9:30 - 9:32
    現在對於你們當中特別友善的人,
  • 9:32 - 9:34
    或多少像個加拿大人的人來說,
  • 9:34 - 9:35
    你們應該知道我在說甚麼吧!
  • 9:35 - 9:40
    我怎麼可能是一個什麼固定樣的人,
    如果我不停地嘗試去取悅別人?
  • 9:40 - 9:42
    不友善的人通常很少這樣子做,
  • 9:42 - 9:45
    他們更加的苛刻、
    多疑、具有攻擊性,
  • 9:45 - 9:48
    而且遠比他的同儕
    更可能去讀法學系。
  • 9:48 - 9:49
    (笑聲)
  • 9:49 - 9:52
    這不是一個玩笑,這是經驗之談。
  • 9:52 - 9:53
    (笑聲)
  • 9:53 - 9:56
    所以我經常假設;
    友善的人都是屬於「施者」,
  • 9:56 - 9:58
    不友善的人是「取者」。
  • 9:58 - 9:59
    但當我收集數據後,
  • 9:59 - 10:02
    我驚訝的發現兩者之間沒有關聯,
  • 10:02 - 10:06
    因為友善與不友善是你的外在裝飾:
  • 10:06 - 10:08
    跟你接觸的快樂值是多少?
  • 10:08 - 10:10
    但給予和獲取則是你內在的動機:
  • 10:10 - 10:13
    你對他人的價值是什麼?
    你對他人的意圖是什麼?
  • 10:13 - 10:15
    所以如果你想準確的判斷一個人,
  • 10:16 - 10:19
    你需要等到屋內
    每個咨詢顧問期盼的那一刻,
  • 10:19 - 10:21
    然後畫一個像螢幕中的
    2*2 的表格,
  • 10:21 - 10:22
    (螢幕中 2*2 表格內容)
  • 10:22 - 10:24
    上列:「施者」、「取者」
  • 10:24 - 10:26
    左欄:「友善度」 、「不友善度」
  • 10:26 - 10:28
    配合度友善的人是非常容易辨別的:
  • 10:28 - 10:30
    他們對每件事都點頭。(魯肉王)
  • 10:32 - 10:35
    不友善的人也很容易被辨識,
  • 10:35 - 10:39
    你可能會用一個稍微不同的名字;
  • 10:40 - 10:41
    (白卜庭)
  • 10:41 - 10:41
    (笑聲)
  • 10:42 - 10:44
    我們忘記了另外兩種組合。
  • 10:44 - 10:47
    在組織中有許多不友善的「施者」。
  • 10:47 - 10:50
    他們表面上看來粗暴和強硬,
  • 10:50 - 10:52
    但是內心裡也有替人設想的想法。
  • 10:53 - 10:56
    用工程師的話說:
    「配合度不高的施者──
  • 10:56 - 11:00
    就像操作界面很差,
    但作業系統超棒。」
  • 11:00 - 11:01
    (笑聲)
  • 11:01 - 11:03
    如果這種比喻對你有幫助的話。
  • 11:03 - 11:04
    (笑聲)
  • 11:04 - 11:08
    不友善的「施者」,
    是組織中最被低估價值的人。
  • 11:08 - 11:10
    因為他們是那種一針見血的回饋者,
  • 11:10 - 11:13
    沒人喜歡聽,但每人都需要聽。
  • 11:13 - 11:16
    在評價這些人的時候,
    我們必需做得更好一點,
  • 11:16 - 11:17
    以免過早剔除掉他們,
  • 11:18 - 11:22
    並且說:「真會吹毛求疵,
    他一定是個自私的『取者』。」
  • 11:22 - 11:25
    另一個我們忘記的組合
    是殺手級的……
  • 11:25 - 11:27
    友善的「取者」,亦稱為「偽者」。
  • 11:28 - 11:31
    這些人當著你面非常好,
  • 11:31 - 11:32
    但是他會背地捅你一刀。
  • 11:34 - 11:34
    (笑聲)
  • 11:35 - 11:38
    我最喜歡在面試時分辨人的方法,
  • 11:38 - 11:39
    就是提出一個問題:
  • 11:39 - 11:43
    「你能說出四位曾在職場上
    受你幫助而事業獲得改善的人嗎?」
  • 11:44 - 11:46
    「取者」會告訴你四個名字,
  • 11:46 - 11:49
    而且都是比他有影響力的人。
  • 11:49 - 11:52
    因為「取者」擅長於拍馬屁,
    然後過河拆橋。
  • 11:53 - 11:56
    「施者」較會提出職位
    比他們低的人名,
  • 11:56 - 11:58
    那些人沒有很多權力,
  • 11:58 - 11:59
    對「施者」也沒什麼好處。
  • 12:00 - 12:01
    讓我們坦白點,你們都知道;
  • 12:01 - 12:04
    透過觀察人們對待餐廳服務員,
    或「優步」司機的態度,
  • 12:04 - 12:07
    我們就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個性。
  • 12:07 - 12:09
    因此,如果我們妥善的處理,
  • 12:09 - 12:11
    如果我們可以將「取者」
    剔除在組織外面,
  • 12:11 - 12:13
    如果我們可以讓
    尋求幫助變得很安全,
  • 12:13 - 12:15
    如果我們能夠不讓
    「施者」產生倦怠感,
  • 12:15 - 12:18
    讓他們敢於追求他們自己的目標,
  • 12:18 - 12:20
    並且勇於嘗試幫助他人,
  • 12:20 - 12:23
    我們就可以改變人們
    對於成功的定義。
  • 12:23 - 12:26
    與其說成功只是
    有關贏取競爭的勝利,
  • 12:26 - 12:30
    不如大家將成功的重點關注在,
    人們對他人的「奉獻」。
  • 12:31 - 12:35
    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成功方式,
    就是「成功不必在我」的精神。
  • 12:35 - 12:37
    如果我們可以將這個觀點擴散,
  • 12:37 - 12:39
    我們可以逆轉那種疑神疑鬼現象。
  • 12:39 - 12:41
    有個名稱很適合形容它:
  • 12:41 - 12:42
    叫做「別人都對我好」。
  • 12:43 - 12:45
    「別人都對我好」是一種幻覺,
  • 12:45 - 12:47
    覺得其他人都是你的貴人。
  • 12:47 - 12:49
    (笑聲)
  • 12:51 - 12:53
    他們會躲在你的背後,
  • 12:53 - 12:56
    談論關於你無比光彩的事蹟。
  • 12:58 - 13:00
    由「施者」主導的文化好處在於,
  • 13:00 - 13:03
    那並不是一個幻覺,而是一種實現。
  • 13:04 - 13:06
    我想生活在一個
    「施者」成功的世界。
  • 13:06 - 13:09
    我希望你們能幫我創造那個世界。
  • 13:09 - 13:10
    謝謝。
  • 13:10 - 13:15
    (掌聲)
Title:
你專門「付出」還是「收穫」?
Speaker:
亞當‧葛蘭特
Description:

在職場上,基本上有三種人:付出者、受惠者和媒合者。組織心理學家亞當葛蘭特
分析這些人格特質,提出一些簡單的策略,讓組織成員樂於分享,同時不讓那些自私的成員太佔便宜。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3:28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