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變成了自身的束縛。 過去、現在、未來 全都匯合成為單一股力量。 沒有重力的鞦韆 擺盪到嚇人的高度。 人與物的輪廓在溶解。 無數的詩人和作家都嘗試過 用文字來形容恐慌發作的經歷—— 這種讓人無法招架的感覺 讓許多人會誤以為是心臟病發作、 中風,或其他會致命的疾病。 雖然恐慌發作並不會 造成長期的身體傷害, 但之後,對下次發作的恐懼可能 讓病人的日常生活受到限制—— 反而更常造成恐慌發作。 研究指出,幾乎有三分之一的人 在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次恐慌發作。 不論是你的第一次或第一百次發作, 或者你看到其他人恐慌發作, 都不會想要再經歷一次。 就連去了解恐慌發作都會讓人 不舒服,但去了解是必要的—— 因為預防恐慌發作的第一步 就是去了解它。 恐慌發作的核心,是身體在感受到 危險時的正常生理因應措施 發生了過度反應。 這種反應始於杏仁核, 負責處理恐懼的大腦區域。 當杏仁核感受到危險時, 它就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 觸發腎上腺素釋放。 腎上腺素會使心率提升和呼吸加速, 讓血液和氧氣能被送到 手臂及腿部的肌肉。 同時也會把氧氣送到腦部, 讓腦部能更有警覺性且更敏感。 在恐慌發作時, 這種反應會被擴大到已經遠遠超過 對於處理危險情況有幫助的程度, 造成心率飆升、 大聲呼吸、過度換氣。 血流的改變則造成頭昏眼花 以及手腳麻木。 恐慌發作通常會在 十分鐘內達到高峰。 接著,前額葉皮質 接手杏仁核的工作, 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 這會觸發一種稱為 乙醯膽素的荷爾蒙釋放, 讓心率降低,並漸漸緩解恐慌發作。 在恐慌發作時,身體對危險的感受 足以觸發我們面對 真實威脅時的反應—— 且還更多。 我們還無法肯定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狀況, 但有時環境中有某些暗示, 讓我們想到帶有創傷的經歷, 就可能會造成恐慌發作。 恐慌發作有可能是焦慮症的一部分, 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社交恐懼症、強迫症, 以及廣泛性焦慮症。 重覆恐慌發作、經常擔心會再發作, 以及為了避免恐慌發作而改變行為, 這些是診斷恐慌症的指標。 恐慌症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兩種, 抗憂鬱藥物 及認知行為治療,或稱 CBT。 對這兩種治療方式 有反應的病人大概都佔 40%—— 不過對於一種治療有反應, 不見得會對另一種治療有反應。 然而,抗憂鬱藥物會有一些副作用, 且 50% 的病人在停止服用 這類藥物之後又會復發。 而 CBT 的效果比較持久, 復發率只有 20%。 恐慌症 CBT 治療的目的 是協助病人學習和運用具體的工具, 先後控制身體和心理 對造成恐慌發作的感覺和想法。 CBT 一開始會先解釋 恐慌發作的生理原因, 接著進行設計來協助病人有意識地 控制呼吸模式的呼吸和肌肉練習。 接下來是認知重建, 要做的是辨識出在發作時 有哪些常見想法, 並改變這些想法—— 比如相信你會停止呼吸、 會心臟病發,或會死亡—— 再用更正確的想法來取代這些想法。 治療的下一個階段,是讓病人接觸 通常會觸發恐慌發作的 身體感覺和情境。 目標是要透過經歷這些感覺和情境, 來改變認定它們很危險的信念。 即使在 CBT 之後, 在恐慌發作當下也不容易 去執行這些步驟。 但若能多練習,這些工具能夠 預防發作並讓發作漸漸減少, 最終就能減少恐慌對生活的掌控。 除了正式的治療, 許多恐慌者能在下述 這個信念中找到慰藉, 這也是 CBT 想要灌輸的信念: 恐懼無法傷害你, 但緊抓著它不放卻會讓恐慌加劇。 即使你從來沒有遇過恐慌發作, 了解它還是能協助你,在自己或他人 遇到恐慌發作時能立刻辨識出來—— 而認出恐慌發作就是預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