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自主、和追求幸福 生活的同時我們追求著外來的幸福 好像購物一般 我們成為欲望和渴求的奴隸 幸福並非是某種可以被追求的東西 或是能像廉價衣物那樣容易買到 這是幻想 錯誤認知 形式上的無止盡玩樂 在佛教傳統中 輪迴,或言無盡的痛苦循環 皆存在於對快樂的渴求 與對苦痛的厭惡 佛洛伊德將其比作『快樂定律』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創造快樂 滿足我們的欲望 或遠離我們所厭惡的一切 即使像草履蟲這樣的單細胞生物也做著同樣的事 這種現象被稱作刺激反應 與草履蟲不同的,是人類有更多的選擇 我們的思維無拘束,而這正是問題核心 正是我們對欲望之物的思索使我們失去控制 現代社會的困境是 我們不依據古老的內在意識 來探索對於這世界的瞭解 而是以科學方法與觀點來量化和限定 我們所感知的外在世界 思考引發出更多思考和更多問題 我們試圖找出內心那個創造世界 和指引過程的力量 我們以為它的本質存在於我們身體之外 而不會像生物那樣是與生俱來的 著名的精神病學家卡爾揚曾說: "向外看的人是睡著的,向內看的人是醒著的" 追求清醒或快樂都沒錯 錯只錯在我們從外面追求快樂 而不知道快樂只能在內心找到 第四部份:超越思維 2010年8月4日,在加州塔霍湖舉行的科技經濟會議上 谷歌CEO Eric Schmidt 宣佈一份驚人的統計數據 直到2003年, 我們每兩天所產生的數據是文明剛出現時的數倍 依據Schmidt所說 這相當於50億的數據 人類歷史上從沒有過這麼大量的思考 這星球上也從沒有過這麼多的混亂 有沒有可能每當我們為一個問題思考解決方案時 卻恰恰創造出更多於二的問題 這些思考的好處是什麼 如果它沒有讓我們更快樂 我們有更快樂? 有更為平靜嗎? 所有思考的結果是否有帶來更多的歡樂? 或使我們更加孤立? 把我們從更深層的、更有意義的生活體驗當中隔離開來 思考 行動 實做 對人類來說必須保持一種平衡 畢竟 我們是會思考的人類,而不是人型機器 我們想要改變 但我們同時也想要穩定 我們的心已然從螺旋式變化的生命體中脫離 變易之法 我們的思考驅使我們朝向穩定 安全 和感官上的平靜方向來前進 帶著病態的樂趣我們目睹謀殺、海嘯、地震與戰爭 我們企圖不斷填充各種訊息來劫持我們的大腦 電視節目從各種能想像得到的設備串流進來 遊戲和智力猜謎 收發文字訊息 和任何小東西 我們把自己迷惑在 無盡的 新圖片、新訊息、 各種逗弄和撫慰感官的新方法中 在內在偶爾寧靜中反射出的 我們的內心或許能告訴我們 生命還有著比眼前的現實更多的意義 我們活在餓鬼的世界裡 無盡的渴求,而卻從不滿足 我們產出了巨大的數據 在我們星球周圍飛旋而激起更多的思考 更多如何修正世界的點子 以修正那些我們大腦創造出來的問題 思考創造了我們所在的整個大混亂 我們向疾病、敵人、難題發動戰爭 矛盾的是無論用什麼來抵制,它都不曾消亡 你越抵制,它越強大 像肌肉鍛鍊一樣,你事實上是在 使你想擺脫的事物變得更強大 那麼,應該用什麼來替代思考? 還有什麼其他機制能讓人賴以生存在這星球上? 近幾個世紀,西方文化專注於運用 思維和分析來探索身體 而其他古文明卻發展出同樣複雜的 用以探索內心世界的科技 與內心世界的阻斷 創造出我們星球上的不平衡 古人說的"瞭解你自己" 已被對於外在世界形式的感受和體驗之欲望所取代 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並不是你名片上所描述的東西那樣簡單 在佛教裡,你並不是你意識中的內容 你也不是思維或想法的集合體 因為在思維的背後,是見證思維的那個人 在禪宗公案中的『念佛是誰?』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題 大腦終將疲乏於找出問題的答案 如同狗兒追逐自己尾巴 這只是自我身份想找出一個答案、一個目的 你是誰的這個真相並不需要一個答案 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自我思維所造 你不是你的思維 真相並不存在於更多的答案,而在於更少去問 正如 Joseph Campbell 說的 『我認為人們並沒有像追求活著的體驗那樣去追求生命的意義』 當年佛陀曾被問到:「你是什麼?」 佛陀的回答很簡單: 「我是覺」 這什麼意思?變得清醒嗎? 佛陀並沒有確切的說,因為眾生所開之花不同 但祂的確說出一件事:這是苦的終點 每個主要宗教對『覺』的形容都或有不同 『天堂』 『涅槃』 或曰『解脫』 寧靜平和的大腦可以幫助你認識到流動的本質 當頭腦清淨則其他所有一切都會發生 在此平靜的狀態下,內在能量被喚醒 而不需你的努力,祂就能運作 如道家所說:『炁隨意轉』 藉由止靜,人開始感知 整個星球和動物的智慧 夢中的寧靜低語 這個人就能學習到炁的微妙機制 藉著這些夢成為物質形式的過程 在道德經中,這樣的活法就叫做 『為無為』,『為而無所欲為』 佛陀說『中道』是引導啟迪的路徑 亞里斯多德描述『黃金分割』是 兩個極端中間的,美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