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世界有數萬人接受 沒有任何切口的腦部手術: 沒有解剖刀,沒有手術台, 病人也不會失血。 這項醫療程序改在隔離室進行, 裡面有一台大型機器, 發射看不見的光束, 精準射向大腦中的目標點。 這項治療方式稱為立體定向手術, 那些光束則是放射線射束: 任務是漸漸除掉惡性細胞, 以摧毀腫瘤。 對病人而言,流程 始於電腦斷層掃瞄, 透過一連串 X 光, 產生出頭部的三維圖像, 呈現顱內腫瘤的 精確位置、大小,和形狀。 電腦斷層掃瞄也能協助計算 所謂的「韓森費爾德單位」, 這個值代表不同組織的密度。 這些資訊能協助判斷放射線 如何穿過大腦才會有最佳的效果。 醫生也可能使用磁振造影(MRI), 產生出更精細的軟組織影像, 協助將腫瘤的形狀 和位置描繪得更清楚。 精確描繪腫瘤的位置和大小極其重要, 因為要用高劑量的 放射線來治療腫瘤。 放射手術需要使用多條射束, 每一條各是低劑量的放射線束。 但就如同舞台上的多重光源 聚焦於同一個點, 以產生出明亮、不亂竄的聚光燈, 放射線通通加疊在一起 共同產生足以摧毀腫瘤的力量。 除了能讓醫生在相對不傷害 周圍健康組織的情況下 對付腦中的腫瘤之外, 多重射束的使用也讓醫生保有彈性, 他們可以找出放射線穿過腦部組織 抵達目標的最佳角度和路線, 並根據需求調整每條射束的強度, 這麼做便能避免傷害 腦部的重要結構。 但這種巧妙的方法 對目標腫瘤到底有什麼作用? 當數條放射線射束交會 攻擊癌細胞聚集處時, 它們結合起來的力量 基本上會切斷細胞的 DNA, 造成細胞的結構受損。 隨時間重覆這個流程, 會漸漸將整個腫瘤摧毀。 射線也會間接傷害到 和目標 DNA 相鄰接的區域, 創造出不穩定的粒子,稱為自由基。 這會產生出一個有害的微環境, 不適合腫瘤生長, 也不適合鄰接區域中的 一些健康細胞生長。 傷害非癌症組織的風險 之所以能被降低, 是因為放射線射束的覆蓋範圍 被控制在盡可能 和腫瘤的形狀完全一樣。 一旦放射手術治療 將腫瘤細胞摧毀之後, 身體的自然清理機制就會啟動。 免疫系統馬上就會 將死亡細胞的屍體清掉, 並排出體外,而其他細胞 則會轉變成疤痕組織。 儘管放射手術十分創新, 卻不見得是所有 腦部癌症治療的首選。 首先,放射手術會用來 治療較小的腫瘤。 放射線也會有累加效應, 意即,先前的劑量可能會 和後來施予的劑量加疊。 所以,對於腫瘤復發的病人, 未來的放射手術治療就可能會受限。 但這些弊處要拿來 和更重要的益處相比較。 針對數種腦瘤, 放射手術都有可能 和傳統腦部手術一樣 能成功摧毀癌症細胞。 就腦膜瘤而言, 若病人接受放射手術, 復發的機率和傳統一樣或更低。 和傳統手術相比—— 傳統手術通常是痛苦的經驗, 且時間復原很長—— 放射手術一般來說是無痛的, 且需要的復原時間很短, 甚至可以立即復原。 這種治療不只能用在腦瘤上: 它的概念已經被用在 肺癌、肝癌,及胰臟癌上。 同時,醫生也在實驗 用它來治療其他疾病, 如帕金森氏症、癲癇,及強迫症。 被診斷出罹癌或許是重創, 但這些越來越進步的 非侵入性醫療手術 正在為更柔和的治療方式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