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眼中生命的意义

  • 0:07 - 0:11
    在 21 岁时,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成为
  • 0:11 - 0:15
    法国最权威大学的
    哲学考试中最年轻的考生。
  • 0:15 - 0:17
    她出色地通过了考试。
  • 0:17 - 0:20
    但是随着她逐步掌握哲学的原则,
  • 0:20 - 0:21
    她想要打破他们。
  • 0:21 - 0:24
    她一直被灌输着柏拉图的理型论,
  • 0:24 - 0:27
    它忽视了物质世界
    实为非理型的反映,
  • 0:27 - 0:30
    展示着更高的真理和不变的理念。
  • 0:30 - 0:34
    但是对于波伏娃而言,
    世俗生活是迷人、
  • 0:34 - 0:36
    感性等,但是波澜不惊。
  • 0:36 - 0:40
    她对现实世界探索的渴望
    影响了她的生活,
  • 0:40 - 0:45
    最终,激发出革命性的新哲学观。
  • 0:45 - 0:47
    在与她的亲密爱人,
    同时也是聪慧的伴侣
  • 0:47 - 0:49
    让 · 保罗 · 萨特(Jean Paul Sartre)
    无止尽的辩论中,
  • 0:49 - 0:53
    德·波伏娃探索着
    自由意志、渴望、权利和责任,
  • 0:53 - 0:56
    以及个人经验的价值。
  • 0:56 - 1:01
    在接下来的二战期间,
    这些想法融合成为与他们的作品
  • 1:01 - 1:05
    关系最密切的思想流派:存在主义。
  • 1:05 - 1:08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都宣扬
  • 1:08 - 1:10
    人类天生带有命中注定的目的,
  • 1:10 - 1:14
    德 · 波伏娃和萨特提出
    另一个革命性的观点。
  • 1:14 - 1:16
    他们认为人类生而自由,
  • 1:16 - 1:20
    并不是为了实现神圣计划而存在。
  • 1:20 - 1:24
    正如德·波伏娃所承认,
    这种自由既是福赐也是负担。
  • 1:24 - 1:29
    在《模糊性的道德》一书中,
    她认为我们最大的道德使命在于
  • 1:29 - 1:31
    创造我们自己生命的意义,
  • 1:31 - 1:35
    同时也要守护他人如此做的自由。
  • 1:35 - 1:36
    正如德·波伏娃所写,
  • 1:36 - 1:41
    “仅仅为了否定自由
    本身的自由必须被摈弃。”
  • 1:41 - 1:44
    这种哲学挑战了学生探究欲望所产生
  • 1:44 - 1:50
    内外部的模糊性和冲突。
  • 1:50 - 1:53
    正如德 · 波伏娃探索她自己的目的,
  • 1:53 - 1:54
    她开始质疑:
  • 1:54 - 1:57
    如果人人都有权自由追求人生的意义,
  • 1:57 - 2:02
    那为什么她受到社会
    对女性理想的束缚呢?
  • 2:02 - 2:05
    尽管她在写作、教学
    和行动主义上都很活跃,
  • 2:05 - 2:08
    德 · 波伏娃仍然很难
    被同业男性的认真对待。
  • 2:08 - 2:12
    她背离了天主教家庭的束缚
    以及他人对她婚姻的期待,
  • 2:12 - 2:16
    进入大学学习,开始写
    自传、小说和哲学论文。
  • 2:16 - 2:20
    但这样的生活方式也
  • 2:20 - 2:22
    让她失去了很多男性同行,
  • 2:22 - 2:24
    他们视这些自由为理所当然。
  • 2:24 - 2:27
    在学术上,他们对于
    德·波伏娃的作品毫无兴趣
  • 2:27 - 2:30
    因为这些作品探索的是
    女性的内心活动,
  • 2:30 - 2:33
    以及作者的开放式关系和双性恋。
  • 2:33 - 2:36
    为了表明她观点的重要性,
  • 2:36 - 2:39
    德·波伏娃在她最具
    挑战性的著作里做了阐释。
  • 2:39 - 2:42
    正如她曾创造了存在主义的基石,
  • 2:42 - 2:45
    现在她要重新定义性别的边界。
  • 2:45 - 2:51
    1949 年出版的《第二性》认为,
    正如生命的意义,
  • 2:51 - 2:53
    性别也不是事先决定的。
  • 2:53 - 2:55
    正如德·波伏娃名言,
  • 2:55 - 2:59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 2:59 - 3:03
    关于“后天形成”的女性,
    她论证为,是成为“她者”。
  • 3:03 - 3:06
    德·波伏娃定义“她者”是
    女性标签化的过程,
  • 3:06 - 3:09
    将女性标识为不如男性,
  • 3:09 - 3:13
    而在历史上一直由男性自己
    来把男性定义为理想的人类。
  • 3:13 - 3:17
    身为 “她者” ,她认为
    女性被认为次于男性,
  • 3:17 - 3:21
    因此在追求自由时,
    便会受到体制上的限制。
  • 3:21 - 3:25
    《第二性》成为了
    女权主义里程碑式的著作,
  • 3:25 - 3:28
    提供了关于女性受压迫的详细历史,
  • 3:28 - 3:30
    和大量的传闻证实。
  • 3:30 - 3:33
    《第二性》融合了个人经历
  • 3:33 - 3:35
    和哲学思想
  • 3:35 - 3:38
    产生了谈论女权主义理论的全新语言。
  • 3:38 - 3:42
    今天,这些谈话仍然深受德·波伏娃
  • 3:42 - 3:45
    对追求平等的坚持,
  • 3:45 - 3:49
    “哲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 3:49 - 3:52
    当然,如任何基础原理著作,
  • 3:52 - 3:55
    《第二性》的观点自从出版后,
    就开始被拓展开来。
  • 3:55 - 3:58
    许多当代思想家都探究了
    德·波伏娃尚未认知到的
  • 3:58 - 4:01
    人类被区别对待的其他形式。
  • 4:01 - 4:04
    这些包括种族和经济的认同感,
  • 4:04 - 4:09
    以及我们如今
    对性别和性有更广泛认知。
  • 4:09 - 4:12
    德·波伏娃对后世的影响也是褒贬不一,
  • 4:12 - 4:16
    她被所执教大学的两个学生
    以不当性行为所指控。
  • 4:16 - 4:18
    面对这些指控,
  • 4:18 - 4:22
    她因滥用职权被吊销了教师证。
  • 4:22 - 4:26
    或多或少,
    德·波伏娃的一生是富有争议的
  • 4:26 - 4:31
    她的作品也代表了
    富有争议的早期女权主义。
  • 4:31 - 4:35
    她一生都处于这些争论之中,
  • 4:35 - 4:40
    写小说,哲学著作和自传
    直到 1986 年与世长辞。
  • 4:40 - 4:43
    如今,她的著作
    提供了一种哲学表达方式,
  • 4:43 - 4:46
    让大家可以重新想象,
    重新审视,以及反对驳斥——
  • 4:46 - 4:51
    这位革命性的思想者若尚在世,
    或许会很欢迎这样的反应。
Title:
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眼中生命的意义
Speaker:
伊瑟尔特 · 吉莱斯皮
Description:

观看完整课程: https://ed.ted.com/lessons/the-meaning-of-life-according-to-simone-de-beauvoir-iseult-gillespie

在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21 岁时,她成为了参加法国最具权威大学组织的哲学考试中最年轻的考生。当她逐步掌握了哲学的原则后,她想打破它们。她对现实世界探索的渴望影响了她的生活,最终,激发出革命性的全新哲学观。伊瑟尔特 · 吉莱斯皮(Iseult Gillespie)将带我们解读这位革命性思想家的一生。

课程设计:伊瑟尔特 · 吉莱斯皮
课程执导: 莎拉·赛丹 (Sarah Saidan)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Ed
Duration:
04:50

Chinese, Simplified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