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Why do we, like, hesitate when we, um, speak? - Lorenzo García-Amaya

  • 0:07 - 0:11
    自從我們有語言以來,
    就有些人想要控制它。
  • 0:11 - 0:15
    這種溝通管控的常見目標包括
  • 0:15 - 0:19
    對談中無所不在的
    「嗯」、「呃」等用語。
  • 0:20 - 0:24
    古希臘及拉丁文本中都有警告
    不得在說話時帶有猶豫,
  • 0:25 - 0:28
    現代的學校也嘗試禁止
    這些煩擾人的用語,
  • 0:28 - 0:30
    知名的語言學家諾姆杭士基
  • 0:30 - 0:35
    將這些表述方式視為「錯誤」,
    對語言毫無意義,不用理睬。
  • 0:35 - 0:38
    在歷史上,這些話語元素被歸併為
  • 0:38 - 0:41
    一個更廣的類別,「不流暢詞」——
  • 0:41 - 0:45
    對於說話完全無用的語言補白詞。
  • 0:45 - 0:50
    然而,這類爭議都沒有
    讓這些所謂的不流暢詞減少。
  • 0:51 - 0:55
    在自然說話的狀態下,不流暢詞
    每分鐘仍會出現約二到三次。
  • 0:56 - 0:59
    且幾乎每種語言中都有
    不同版本的不流暢詞,
  • 0:59 - 1:01
    包括手語在內。
  • 1:02 - 1:05
    所以,「嗯」和「呃」是我們
    無法打破的習慣嗎?
  • 1:06 - 1:09
    或者它們的意義不只是
    被聽見的聲音而已?
  • 1:10 - 1:14
    要回答這個問題,
    可以將這些話語元素拿來
  • 1:14 - 1:17
    和我們日常使用的其他字詞做比較。
  • 1:17 - 1:20
    雖然書面的文字可能會有多重定義,
  • 1:20 - 1:24
    我們通常可以透過前後文
    來判斷它的本意。
  • 1:24 - 1:29
    然而,在言談中,一個字詞
    可能還有額外其他層面的意思。
  • 1:29 - 1:32
    語調、交談者彼此的關係,
  • 1:32 - 1:35
    以及對於談話目標方向的期望,
  • 1:35 - 1:40
    都可能讓看似補白詞的字詞
    充滿重要的資訊。
  • 1:41 - 1:44
    這就是「嗯」和「呃」
    派上用場的地方了。
  • 1:44 - 1:49
    或者「ㄣ」和「ㄜ」,
    或其他語言的版本。
  • 1:49 - 1:53
    語言學家把它們稱為補白的停頓,
  • 1:53 - 1:56
    代表一種猶豫的現象。
  • 1:56 - 1:59
    這些似乎不重要的中斷
  • 1:59 - 2:03
    在言談溝通中其實頗具意義。
  • 2:03 - 2:07
    比如,無聲的停頓可能可以詮釋為
  • 2:07 - 2:09
    暗示其他人可以開始發言,
  • 2:09 - 2:13
    補白的停頓可以暗示你還沒有講完。
  • 2:13 - 2:16
    猶豫現象可以幫你爭取時間,
  • 2:16 - 2:19
    讓你的言語能趕上你的思路,
  • 2:19 - 2:23
    或者找出適合這個情況的用詞。
  • 2:24 - 2:26
    且受益的不只是發言者——
  • 2:26 - 2:29
    補白的停頓可以讓聽者知道
  • 2:29 - 2:31
    你即將要說出重要的字詞了。
  • 2:31 - 2:36
    語言學家甚至發現,
    大家比較容易記住
  • 2:36 - 2:39
    在猶豫之後說出來的字詞。
  • 2:40 - 2:43
    除了猶豫現象之外,
    言語還有一些其他部分
  • 2:43 - 2:46
    也在對話中有了全新的意義。
  • 2:46 - 2:50
    「比如」、「噯」、
    「你知道的」等字詞
  • 2:50 - 2:52
    具有言談標記的功能,
  • 2:52 - 2:54
    不用它們的字面意思,
  • 2:54 - 2:58
    目的是傳達關於
    它們所屬句子的訊息。
  • 2:58 - 3:01
    言談標記能引導談話的順暢流動,
  • 3:01 - 3:05
    有些研究指出,費心的演說者
  • 3:05 - 3:07
    會使用較多這些字詞,
  • 3:07 - 3:10
    以確保每個人
    說的話都能被聽見且被聽懂。
  • 3:10 - 3:13
    比如,用「聽著……」
    來當句子的開頭,
  • 3:13 - 3:18
    能夠點出你的態度,
    並協助你評估聽者是否認同。
  • 3:18 - 3:22
    「我的意思是」暗示
    你接下來要說明某件事。
  • 3:22 - 3:25
    大家都怕聽到的「比如」
    具有許多功能,
  • 3:25 - 3:29
    如:在兩個想法之間
    建立鬆散的連結,
  • 3:29 - 3:32
    或者提出別人的說法或做法。
  • 3:33 - 3:37
    這些標記可以讓別人
    即時了解你的思考過程,
  • 3:38 - 3:42
    並協助聽者領會、詮釋,
    及預測你在試圖說什麼。
  • 3:42 - 3:45
    言談標記和猶豫現象
  • 3:45 - 3:48
    不僅能用來協助了解語言——
  • 3:48 - 3:50
    也能幫助我們學習。
  • 3:50 - 3:55
    2011 年的一項研究把常見
    和不常見的物品拿給學步兒童,
  • 3:55 - 3:59
    每件物品會搭配一段錄音,
    指出該物品是什麼。
  • 3:59 - 4:04
    接著錄音會再要求他們
    辨識出那件不常見的物品,
  • 4:04 - 4:07
    如果指示中含有補白的停頓,
  • 4:07 - 4:10
    學步兒童的表演會較佳。
  • 4:10 - 4:11
    這可能表示,
  • 4:11 - 4:16
    補白的停頓會提示學步兒童
    預期接下來會有新字詞出現,
  • 4:16 - 4:20
    並協助他們將新字詞
    與新物體建立連結。
  • 4:20 - 4:24
    對於學習第二語言的青少年和成人,
  • 4:24 - 4:28
    補白的停頓能讓初期尷尬的對談
    變得更流暢平順一些。
  • 4:28 - 4:30
    等到他們更有信心了,
  • 4:30 - 4:34
    第二語言學習者就能用
    更適當的猶豫現象,
  • 4:34 - 4:37
    呈現他們新習得的流暢度。
  • 4:37 - 4:40
    因為,和一般的認知相反,
  • 4:40 - 4:45
    並不會隨著精通一種語言,
    就減少使用補白的停頓。
  • 4:46 - 4:49
    雖然猶豫現象和言談標記
  • 4:49 - 4:51
    是溝通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 4:51 - 4:54
    但不表示它們的使用就很妥當。
  • 4:54 - 4:55
    除了撰寫對白以外,
  • 4:56 - 4:59
    在大部分正式書寫中
    它們都是沒有目的性的。
  • 4:59 - 5:03
    且在某些情況中,
    這些社交暗示的汙名
  • 5:03 - 5:05
    反而對發言者不利。
  • 5:05 - 5:09
    但在大部分的對談中,
    這些似乎無謂的聲音
  • 5:09 - 5:11
    可以傳達非常多意義。
Title:
Why do we, like, hesitate when we, um, speak? - Lorenzo García-Amaya
Description: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Duration:
05:34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Incomplete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