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Video

探索時間和記憶的藝術

  • 0:01 - 0:03
    我想用一個問題來開場。
  • 0:03 - 0:06
    藝術作品從哪裡開始?
  • 0:06 - 0:09
    有時,這個問題顯得很荒謬。
  • 0:09 - 0:13
    它看似簡單,
  • 0:13 - 0:16
    我配合我 2010 年的
    作品「可攜式天文館」
  • 0:16 - 0:18
    提出問出這個問題時就是如此。
  • 0:18 - 0:20
    我問:
  • 0:20 - 0:24
    「建自己的天文館會是什麼樣子?」
  • 0:24 - 0:26
    我知道你們每天早上都這麼問,
  • 0:26 - 0:28
    但,我問我自己這個問題。
  • 0:29 - 0:30
    身為藝術家,
  • 0:30 - 0:34
    我想的是我們的努力、慾望,
  • 0:34 - 0:39
    多年來我們持續不斷的渴求,
  • 0:39 - 0:43
    希望透過素材
    將意義賦予我們周遭的世界。
  • 0:43 - 0:47
    我不止試圖找到那種驚奇,
  • 0:47 - 0:52
    而這種徒勞無益的脆弱追求,
  • 0:52 - 0:54
    兩者皆出現在我藝術的作品中。
  • 0:54 - 0:57
    因此我結合周遭找到的素材,
  • 0:57 - 1:01
    嘗試創造體驗,
  • 1:01 - 1:04
    佔據房間的種沉浸式體驗,
  • 1:04 - 1:07
    佔據牆壁、地景、建築物,
  • 1:07 - 1:10
    我希望最終它們會佔據記憶。
  • 1:11 - 1:13
    完成作品之後,
  • 1:13 - 1:18
    我發現通常在腦中會有一種
    關於那件作品的記憶在燃燒著。
  • 1:18 - 1:20
    這是給我的記憶——
  • 1:20 - 1:22
    這種記憶是一種突然的驚異體驗,
  • 1:22 - 1:26
    感覺沉浸到了藝術作品中。
  • 1:26 - 1:27
    這種記憶揮之不去,
  • 1:27 - 1:30
    且還會再次出現在
    我十年之後的作品中。
  • 1:30 - 1:34
    但我想先回頭談談
    我讀研究所時的工作室。
  • 1:34 - 1:36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
  • 1:36 - 1:41
    有時要開始創作就得全盤拭淨,
  • 1:41 - 1:42
    拋開一切。
  • 1:42 - 1:45
    這看起來可能不像全盤拭淨,
  • 1:45 - 1:46
    但對我來說的確是。
  • 1:46 - 1:50
    因為我學畫大約十年,
  • 1:50 - 1:52
    當我進入研究所時,
  • 1:52 - 1:54
    我發現我雖然已經
    發展出了技能,卻沒有主題。
  • 1:54 - 1:56
    這就像是一種運動技能,
  • 1:56 - 1:58
    因為我可以非常快速地畫完人像,
  • 1:58 - 2:00
    但不知道為什麼,
  • 2:00 - 2:02
    我可以畫得很好,卻沒有內容。
  • 2:02 - 2:06
    於是我決定把所有的畫作
    暫且擺到一旁,
  • 2:06 - 2:09
    先問:
  • 2:09 - 2:13
    「為什麼和如何
    物品對我們有價值?」
  • 2:13 - 2:18
    我知道有數千人穿的上衣,
  • 2:18 - 2:19
    像這樣的上衣,
  • 2:19 - 2:21
    我怎麼會覺得它感覺像是我的?
  • 2:21 - 2:22
    所以,我開始實驗,
  • 2:22 - 2:26
    我決定收集本身
    具有某種特性的素材,
  • 2:26 - 2:29
    找量產、容易取得的東西,
  • 2:29 - 2:32
    完全以功能來設計,
  • 2:32 - 2:34
    不考量美感。
  • 2:34 - 2:37
    比如牙籤、圖釘、
  • 2:37 - 2:39
    廁所衛生紙,
  • 2:39 - 2:44
    我嘗試投入能量、手工和時間,
  • 2:44 - 2:48
    看這樣的行為是否能為
    作品本身創造出價值。
  • 2:49 - 2:50
    我還有另一個想法,
  • 2:50 - 2:52
    希望作品能活過來。
  • 2:52 - 2:54
    我想要讓作品脫離展示底座,
  • 2:54 - 2:55
    周圍沒有框架,
  • 2:55 - 3:00
    體驗並不是因為你告訴自己
    眼前這個事物很重要,
  • 3:00 - 3:03
    而是照你自己的步調去發現。
  • 3:04 - 3:07
    這就像雕塑中極為古老的想法,
  • 3:07 - 3:12
    即:我們要如何把生命
    帶入到無生命的素材中?
  • 3:12 - 3:15
    所以,我會到這樣的空間中,
  • 3:15 - 3:16
    那裡有一面牆,
  • 3:16 - 3:18
    我會用顏料本身
  • 3:18 - 3:21
    把顏料從牆中拉出,
    把牆上的顏料拉入空間,
  • 3:21 - 3:22
    創造雕塑。
  • 3:22 - 3:24
    因為,我也很喜歡這個想法,
  • 3:24 - 3:28
    「雕塑」、「繪畫」、
    「裝置」這些詞彙——
  • 3:28 - 3:31
    就我們看世界的方式而言,
    這些詞彙是沒意義的。
  • 3:31 - 3:33
    所以,我想要模糊那些界線,
  • 3:33 - 3:37
    不僅模糊藝術家常說的
    媒材之間的界線,
  • 3:37 - 3:40
    也模糊身處生活和身處藝術中
    兩者之間的經驗,
  • 3:40 - 3:42
    所以,當你在你的日常中時,
  • 3:42 - 3:44
    或者當你在我的一件作品中時,
  • 3:44 - 3:48
    你會看見、認出那些日常,
  • 3:48 - 3:52
    接著你就可以把那樣的體驗
    搬到你自己的生活中,
  • 3:52 - 3:56
    也許就能在日常生活中看見藝術。
  • 3:56 - 3:58
    我在 1990 年代讀研究所,
  • 3:58 - 4:01
    我的工作室漸漸堆滿了影像,
  • 4:01 - 4:02
    我的人生亦是如此。
  • 4:02 - 4:06
    分不出影像和物品的這種混淆,
  • 4:06 - 4:10
    其實就是我試圖讓素材
    具有意義的一種方式。
  • 4:10 - 4:12
    此外,我也很好奇這會如何
  • 4:12 - 4:15
    改變我們實際上對時間的體驗。
  • 4:15 - 4:18
    如果我們透過素材來體驗時間,
  • 4:18 - 4:23
    當影像和物品在空間中
    混淆在一起時,會怎麼樣?
  • 4:23 - 4:27
    所以,我開始用影像做實驗。
  • 4:27 - 4:31
    如果回頭看 1880 年代,
  • 4:31 - 4:35
    那時照片開始轉變成為影片。
  • 4:35 - 4:40
    測試的方式是研究動物,
  • 4:40 - 4:41
    動物的動作,
  • 4:41 - 4:44
    用美國的馬、法國的鳥。
  • 4:44 - 4:46
    因為有這些動作的研究,
  • 4:46 - 4:48
    就像活動畫片玩具,
    慢慢變成了影片。
  • 4:49 - 4:51
    所以我決定要用動物
  • 4:51 - 4:53
    試試那想法:
  • 4:53 - 4:58
    影像不再靜止,是會動的,
  • 4:58 - 4:59
    會在空間中動。
  • 4:59 - 5:03
    我選擇的角色是獵豹,
  • 5:03 - 5:07
    因為牠是地球上最快的陸地動物。
  • 5:07 - 5:08
    牠是記錄保持者,
  • 5:08 - 5:10
    而我想要用牠的記錄,
  • 5:10 - 5:14
    來真正做出一種時間測量棒。
  • 5:14 - 5:19
    在雕塑中,牠穿越空間時
    看起來就是這個樣子。
  • 5:19 - 5:22
    我把空間中的影像
    用破碎的框框拼起來,
  • 5:22 - 5:25
    我得把筆記本的紙弄上去,
  • 5:25 - 5:28
    真正投影在上頭。
  • 5:28 - 5:31
    接著,我做了這個實驗,
    讓你可以參與賽跑,
  • 5:31 - 5:33
    運用這些新工具和影片就可以玩。
  • 5:33 - 5:35
    獵鷹在前面飛,
  • 5:35 - 5:37
    獵豹位居第二,
  • 5:37 - 5:40
    犀牛則在後面追趕。
  • 5:40 - 5:42
    還有另一項實驗,
  • 5:42 - 5:43
    我在想
  • 5:43 - 5:47
    如果我們試圖憶起
    曾經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一件事,
  • 5:47 - 5:50
    比如我們十歲時的事。
  • 5:50 - 5:53
    很難記得那個年紀發生的事情。
  • 5:53 - 5:56
    我大概只能想起一兩件事,
  • 5:56 - 6:01
    而那個時刻就在我腦中展開,
  • 6:01 - 6:03
    填滿了那一整年。
  • 6:03 - 6:06
    所以,我們並不是以分、
    秒的形式來經歷時間的。
  • 6:06 - 6:10
    我對著影片拍下這張照片,
  • 6:10 - 6:11
    再將它印在一張紙上,
  • 6:11 - 6:15
    這張紙被撕破,接著
    再把影片投影在上頭。
  • 6:15 - 6:17
    我想要玩這個點子,
  • 6:17 - 6:22
    想看看全面沉浸在
    這種包圍我們的影像中,
  • 6:23 - 6:27
    一張影像如何能夠增長,
  • 6:27 - 6:29
    讓我們難以忘懷。
  • 6:29 - 6:30
    我做了一大堆——
  • 6:30 - 6:32
    上述只是其中三種,出自
  • 6:32 - 6:36
    我在十多年間用影像做的
    大約百種實驗,
  • 6:36 - 6:37
    但我從來沒有展示它們。
  • 6:37 - 6:38
    我心想,好,
  • 6:38 - 6:42
    如果把它們帶出工作室,
    帶入公共空間,
  • 6:42 - 6:45
    但仍然要保留這種實驗的能量,
  • 6:45 - 6:48
    也就是當你進入實驗室、
  • 6:48 - 6:50
    進入工作室時會看到的那種能量,
  • 6:50 - 6:52
    且我有一場展演在即,我就想,
  • 6:52 - 6:55
    好,我要把桌子放在房間的正中央。
  • 6:55 - 6:57
    於是我把我的桌子帶去,
    放到房間中,
  • 6:57 - 7:01
    結果產生的效果讓我感到很驚奇,
  • 7:02 - 7:07
    因為遠處有影片螢幕閃爍。
  • 7:07 - 7:08
    而所有的投影機都擺在它上頭,
  • 7:08 - 7:11
    所以投影機在它周圍創造出空間,
  • 7:11 - 7:14
    但你會被像火焰一樣的閃爍吸引。
  • 7:14 - 7:17
    接著你會被這件作品包圍,
  • 7:17 - 7:19
    它的規模是你非常熟悉的,
  • 7:19 - 7:24
    就是在書桌、水槽前,
    或餐桌前的空間,
  • 7:24 - 7:28
    接著,你會重新
    沉浸到這個規模當中,
  • 7:28 - 7:32
    身體和影像的比例是一比一。
  • 7:32 - 7:33
    但,在這表面上,
  • 7:33 - 7:38
    這些在紙上的投影會被飛吹動,
  • 7:38 - 7:39
    因此,會造成混淆,
  • 7:39 - 7:42
    分不出什麼是影像,什麼是物體。
  • 7:42 - 7:45
    把這件作品放入更大的房間
    看起來會是這樣,
  • 7:45 - 7:47
    一直到我做出這件作品,
  • 7:47 - 7:52
    我才了解到我實際上
    做出了天文館的內部,
  • 7:52 - 7:54
    卻不自覺。
  • 7:54 - 7:59
    我記得,我小時候很愛去天文館。
  • 7:59 - 8:01
    那時,在天文館,
  • 8:01 - 8:04
    不僅在屋頂上有著
    很不可思議的影像,
  • 8:04 - 8:08
    還可以看到颼颼作響的投影機本身,
  • 8:08 - 8:11
    在房間中央有一台很棒的攝影機。
  • 8:11 - 8:15
    當時,可以看到
    周圍的觀眾都在向上看,
  • 8:15 - 8:18
    因為當時有一群觀眾,
  • 8:18 - 8:21
    看著他們,體驗身為
    他們當中的一分子。
  • 8:21 - 8:25
    我從網路上下載了這張影像,
  • 8:25 - 8:28
    影像中的人在拍攝
    他們置身其中的狀況。
  • 8:28 - 8:29
    我很喜歡這張影像,
  • 8:29 - 8:32
    因為你能看見人物和作品
    如何混合在一起。
  • 8:33 - 8:37
    你會看見訪客的影子蓋在投影上,
  • 8:37 - 8:40
    你也會看到投影
    出現在人的衣服上。
  • 8:40 - 8:43
    所以作品本身就有這些自畫像,
  • 8:43 - 8:44
    接著再張貼出來,
  • 8:44 - 8:48
    感覺就像是循環式的影像製作流程,
  • 8:48 - 8:50
    還類似某種終點。
  • 8:50 - 8:55
    它讓我想起天文館,
    把我帶回天文館內。
  • 8:55 - 8:57
    我又回去畫畫。
  • 8:57 - 9:01
    我想,對我來說,繪畫的重點在於
  • 9:01 - 9:04
    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內部影像。
  • 9:04 - 9:06
    有好多內部影像,
  • 9:06 - 9:09
    而我們已變成聚焦於
    肉眼看得見的外在。
  • 9:09 - 9:13
    我們要如何在腦中儲存記憶,
  • 9:13 - 9:16
    某些影像如何從不知何處冒出來,
  • 9:16 - 9:18
    或者可能會隨時間而瓦解。
  • 9:18 - 9:21
    我開始把這個系列
    稱為「殘像」系列,
  • 9:21 - 9:25
    這個名稱來自於閉上眼睛時
  • 9:25 - 9:28
    還能看到閃爍的光線逗留;
  • 9:28 - 9:30
    再次張開眼睛時,
    光線又開始逗留——
  • 9:30 - 9:32
    這個現象不斷在發生。
  • 9:32 - 9:37
    殘像是照片永遠無法取代的,
  • 9:37 - 9:39
    在照片中無法感受到殘像。
  • 9:39 - 9:43
    所以它會讓你想起相機鏡頭的限制。
  • 9:43 - 9:46
    想法是用外在的影像——
  • 9:46 - 9:47
    這是我的工作室——
  • 9:48 - 9:52
    想辦法在我的內在呈現它們。
  • 9:52 - 9:55
    讓我快速帶大家
  • 9:55 - 9:59
    看一下作品可能的發展過程。
  • 9:59 - 10:01
    它可能始於一張素描,
  • 10:01 - 10:04
    或者我記憶中烙印的一個影像,
  • 10:04 - 10:05
    來自十八世紀——
  • 10:05 - 10:07
    這是皮拉奈奇的《羅馬競技場》。
  • 10:08 - 10:10
    或是籃球大小的模型——
  • 10:10 - 10:12
    我沿著籃球建造,
  • 10:12 - 10:15
    可用後面的紅色杯子呈現它的比例。
  • 10:15 - 10:18
    這個模型可被當作種子,
    放入更大的作品,
  • 10:18 - 10:20
    而那種子可以成長成為更大的作品。
  • 10:20 - 10:24
    那作品可以填滿非常非常大的空間。
  • 10:24 - 10:26
    但它可以被縮進
  • 10:26 - 10:29
    我用 iPhone 製作的影片中,
  • 10:29 - 10:33
    內容是某個下雨的夜晚
    我工作室外的一個水坑。
  • 10:34 - 10:38
    這是我記憶中的畫作留下的殘像,
  • 10:38 - 10:42
    那畫作也有可能隨著
    記憶淡去而跟著淡去。
  • 10:42 - 10:46
    這出自我的素描簿的一張小圖,
  • 10:46 - 10:47
    做成放大版。
  • 10:47 - 10:49
    各位可以看見它爆展開來
  • 10:49 - 10:52
    成為一個橫跨三個街區的地鐵站。
  • 10:52 - 10:55
    各位可以看到,進入這個地鐵站,
  • 10:55 - 10:59
    就像是踏上一段穿過
    素描簿各頁的旅程,
  • 10:59 - 11:04
    可看見類似工作日誌
    跨越了整個公共空間,
  • 11:04 - 11:09
    通過地鐵就是一頁頁翻閱
    二十年的藝術作品。
  • 11:09 - 11:13
    就連那張素描其實也有不同的源頭,
  • 11:13 - 11:19
    源頭是攀爬在六層樓建築上的雕塑,
  • 11:19 - 11:22
    把比例縮到等同 2002 年的一隻貓。
  • 11:22 - 11:25
    我記得這件事是因為
    我當時有兩隻黑貓。
  • 11:26 - 11:28
    這張影像是在日本的作品,
  • 11:28 - 11:31
    各位可以看到地鐵的殘像。
  • 11:31 - 11:32
    這是在威尼斯的作品,
  • 11:33 - 11:35
    可以看到影像被蝕刻在牆壁上。
  • 11:35 - 11:40
    這是 2001 年我在舊金山
    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一件雕塑,
  • 11:40 - 11:42
    創造出這種動態的線條,
  • 11:42 - 11:44
    我又用來做成
  • 11:44 - 11:48
    隨著向下進入地鐵的動態線條。
  • 11:48 - 11:51
    對於我來說,進入
    這樣的表現媒體著實有趣。
  • 11:51 - 11:55
    例如,如何在畫作中
    呈現雕塑綫條的張力?
  • 11:56 - 12:01
    在雕塑中像畫圖一樣
    用線條來創造戲劇性的視角?
  • 12:01 - 12:04
    如何模仿版畫的過程來畫圖?
  • 12:05 - 12:10
    如何利用攝像鏡頭做景觀的框架?
  • 12:10 - 12:17
    弦上的畫在長途跋涉中
    如何變爲丹麥的一瞬?
  • 12:18 - 12:24
    如何在高線公園創作能僞裝大自然,
  • 12:24 - 12:27
    並成爲自然棲息地的作品?
  • 12:29 - 12:32
    最後我想分享兩件進行中的作品。
  • 12:32 - 12:34
    這一件叫做《墜落的天空》,
  • 12:34 - 12:37
    將成爲哈德遜河谷永遠的珍藏,
  • 12:37 - 12:42
    彷彿是天文館終於降臨人間。
  • 12:43 - 12:46
    這件 2013 年的作品
    將被重新安置在
  • 12:46 - 12:50
    新開放的現代藝術博物館。
  • 12:50 - 12:54
    這作品的工具本身就是雕塑,
  • 12:54 - 12:57
    用這個搖動的風扇當鐘擺,
  • 12:57 - 12:59
    它就是創作的工具。
  • 12:59 - 13:02
    所以每一組物體
  • 13:02 - 13:08
    都堆叠到風扇上端 1公分處,
  • 13:08 - 13:12
    這樣既能感受到
    鐘擺帶來的靜雅之美,
  • 13:12 - 13:16
    又能感受到時刻都有可能
    破壞作品本身的那種緊迫美。
  • 13:16 - 13:20
    這些作品的最終命運並不重要,
  • 13:20 - 13:23
    因爲對於我來説,真正有意義的是
  • 13:23 - 13:26
    它們終將隨著時間
    消逝在你的記憶裡,
  • 13:26 - 13:29
    並且產生超越本身的思考。
  • 13:30 - 13:31
    謝謝。
  • 13:31 - 13:38
    (掌聲)
Title:
探索時間和記憶的藝術
Speaker:
莎拉·史
Description:

藝術家莎拉·史(Sarah Sze)帶我們走進她的作品中千變萬化的旅程:像建築物一樣高的身臨其境的裝置、牆壁上飛濺的油彩、環繞著畫廊的軌道——它們模糊了時間、記憶和空間之間的界限。 史在這次體驗式多媒體藝術之旅中,探索我們如何賦予對象意義。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3:51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