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turn to Video

李德彼特創新談

  • 0:00 - 0:03
    我要做的呢,就是以集體創造力這個信念
  • 0:03 - 0:06
    來簡單地重述一些
  • 0:06 - 0:09
    前面三位講者已經提過的論點
  • 0:09 - 0:11
    但是實踐它們
  • 0:11 - 0:13
    這美其名是集體創造力
  • 0:13 - 0:14
    但其實是借用他們的觀點
  • 0:16 - 0:18
    不過從比較特別的角度闡述
  • 0:18 - 0:21
    並瞭解使用者和消費者
  • 0:21 - 0:23
    在吉米和其他人所談及的
  • 0:23 - 0:25
    集體創造的世界裡
  • 0:25 - 0:28
    所扮演的角色
  • 0:28 - 0:30
    首先我想問問各位
  • 0:30 - 0:32
    這個簡單的問題
  • 0:32 - 0:34
    誰發明了登山腳踏車?
  • 0:34 - 0:37
    因為傳統的經濟理論會說
  • 0:37 - 0:40
    應該是某個大型的自行車企業發明的
  • 0:40 - 0:42
    他們有大規模的研發實驗室
  • 0:42 - 0:44
    研發人員總是有新的創意
  • 0:44 - 0:47
    所以登山腳踏車是他們發明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 0:47 - 0:50
    另外一個答案可能是,某個孤單的天才發明的
  • 0:50 - 0:52
    他在自己的車庫工作
  • 0:52 - 0:54
    不停地測試不同車種,最後
  • 0:54 - 0:56
    有如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他發明了登山腳踏車
  • 0:56 - 0:58
    但也不是這麼一回事。登山腳踏車
  • 0:58 - 1:02
    是使用者發明的,而且是年輕人
  • 1:02 - 1:04
    尤其是北加州一群自行車的愛好者
  • 1:04 - 1:07
    他們對傳統的競速腳踏車非常的不滿意
  • 1:07 - 1:10
    就像艾迪墨克斯(自行車手)
  • 1:10 - 1:12
    或你哥會騎的那種,看起來很炫
  • 1:12 - 1:15
    他們也對像是爸爸會騎的那種有大手把的腳踏車感到不滿意
  • 1:15 - 1:18
    因為手把太重了
  • 1:18 - 1:20
    因此他們把那些大型腳踏車的骨架拆下
  • 1:20 - 1:23
    用競速腳踏車的齒輪重新組合
  • 1:23 - 1:27
    裝上摩托車的煞車系統
  • 1:27 - 1:29
    再混合組裝不同的零件
  • 1:29 - 1:32
    一開始的三到五年
  • 1:32 - 1:34
    登山腳踏車被稱為「破鐵車」
  • 1:34 - 1:37
    而且主要是由
  • 1:37 - 1:39
    北加州的一群自行車愛好者所製造
  • 1:39 - 1:42
    後來其中一家替「破鐵車」進口零件的公司
  • 1:42 - 1:44
    決定作這門生意
  • 1:44 - 1:46
    開始銷售「破鐵車」
  • 1:46 - 1:49
    後來另外一家公司,Marin,也加入銷售行列
  • 1:49 - 1:51
    或許經過了,我不知道
  • 1:51 - 1:53
    10年,甚至15年之後
  • 1:53 - 1:55
    這些大型自行車企業
  • 1:55 - 1:57
    才了解登山腳踏車的市場商機無限
  • 1:57 - 1:59
    30年之後
  • 1:59 - 2:01
    登山腳踏車
  • 2:01 - 2:03
    和登山腳踏車配備的銷售額
  • 2:03 - 2:05
    佔了全美腳踏車銷售額的百分之65
  • 2:05 - 2:08
    總共是580億美元
  • 2:08 - 2:11
    這塊市場完全是由消費者開拓出來的
  • 2:11 - 2:14
    而不是被主流的自行車市場所發掘
  • 2:14 - 2:16
    因為他們看不到消費者的需求
  • 2:16 - 2:18
    看不到商機
  • 2:18 - 2:21
    也就沒有動力去創新
  • 2:21 - 2:23
    在約柴教授的演講中
  • 2:23 - 2:25
    有一件事我並不認同
  • 2:25 - 2:27
    那就是,他說網際網路提供了分散性
  • 2:27 - 2:30
    而這種分散性正是創新所需要的
  • 2:30 - 2:33
    只有當網路結合了
  • 2:33 - 2:36
    這些有熱情的專業餘消費者
  • 2:36 - 2:39
    他們有知識,有創新的動力
  • 2:39 - 2:41
    他們有辦法,他們有渴求
  • 2:41 - 2:43
    在這種情況下
  • 2:43 - 2:46
    你才會看到集體創造力所激起的火花
  • 2:46 - 2:49
    如此一來,你就能了解
  • 2:49 - 2:52
    剛剛吉米所談到的事情有多重要,那就是新組織型態的出現
  • 2:52 - 2:54
    或者這樣說比較清楚
  • 2:54 - 2:57
    在沒有實際組織的情況下,我們要如何形成一個團體?
  • 2:57 - 3:01
    現在這不成問題,你不需要一個組織而結集起來
  • 3:01 - 3:03
    去達成龐大而複雜的任務
  • 3:03 - 3:06
    像是發明新的軟體
  • 3:06 - 3:09
    這是大大挑戰
  • 3:09 - 3:12
    我們對於「創意來源」的既定印象
  • 3:13 - 3:15
    一直以來
  • 3:15 - 3:18
    我們都認為有創意的人
  • 3:18 - 3:20
    是一群非比尋常的人
  • 3:20 - 3:23
    只出現在企業裡,或政府機構
  • 3:23 - 3:25
    把棒球帽反戴
  • 3:25 - 3:28
    參加像這樣的會議,或其他特別的場合
  • 3:28 - 3:32
    例如頂尖大學、建築在森林裡或水裡的研發實驗室
  • 3:33 - 3:36
    或者在公司裡那些漆滿怪異顏色的的特別房間
  • 3:36 - 3:39
    你知道的,有懶骨頭,或許還有古怪的桌上足球
  • 3:40 - 3:43
    特別的人,在特別的地方,想出特別的點子
  • 3:43 - 3:45
    然後接上一條管子
  • 3:45 - 3:48
    把這些點子傳送給被動等待的消費者
  • 3:49 - 3:51
    再由他們認可或否定這項發明
  • 3:51 - 3:53
    這就是你所認為的創意
  • 3:53 - 3:55
    如果你在政府機關工作或經營大公司
  • 3:55 - 3:58
    你會怎麼建議政策方針?
  • 3:59 - 4:02
    更多特別的人,更多特別的地方
  • 4:02 - 4:04
    在城市裡建設創意集群
  • 4:04 - 4:07
    建造更多研發園區...等等
  • 4:07 - 4:10
    擴大將創意傳播給消費者的管道
  • 4:10 - 4:13
    我覺得這樣的觀念錯得越來越離譜了
  • 4:13 - 4:15
    而我認為這樣的觀念一直都是錯的
  • 4:15 - 4:18
    因為我認為創意是高度共同合作的結果
  • 4:18 - 4:21
    互動性可能是非常強的
  • 4:21 - 4:24
    但是大家對於創意的觀點越來越偏差,其中一個錯誤的理由就是
  • 4:24 - 4:27
    其實這些點子是從管子的另外一端流回來的
  • 4:27 - 4:29
    也就是消費者的那一端
  • 4:29 - 4:32
    他們常常比製造商還要先發現商機
  • 4:32 - 4:34
    為什麼呢?
  • 4:34 - 4:37
    其中一點
  • 4:37 - 4:39
    是突破性創新
  • 4:39 - 4:41
    具有高度的未知性
  • 4:41 - 4:45
    尤其是當你的點子
  • 4:45 - 4:47
    牽涉到很多技術,影響到很多人的時候
  • 4:47 - 4:49
    未知性最高的同時
  • 4:49 - 4:52
    創新所帶來的收益也最多
  • 4:52 - 4:54
    當你執行突破性創新時
  • 4:54 - 4:57
    常常無法確定要如何運用它
  • 4:57 - 4:59
    例如整個電話史
  • 4:59 - 5:03
    就是一個關於未知性的故事
  • 5:03 - 5:05
    最早發明陸線電話的發明家
  • 5:05 - 5:07
    他們想用這種電話
  • 5:07 - 5:09
    讓民眾可以聽到
  • 5:09 - 5:11
    倫敦西區劇院的
  • 5:11 - 5:13
    現場表演
  • 5:13 - 5:16
    當電信業者發明了SMS(簡訊服務)
  • 5:16 - 5:18
    他們不知道可以拿來做什麼用
  • 5:18 - 5:20
    直到這項科技到了
  • 5:20 - 5:22
    十幾歲的使用者手中
  • 5:22 - 5:24
    他們才發現用途
  • 5:24 - 5:27
    所以,突破性越高的創新
  • 5:27 - 5:29
    未知性就越高
  • 5:29 - 5:31
    也更需要使用那個創新
  • 5:31 - 5:34
    來找出新科技的用途
  • 5:34 - 5:37
    所有的專利權,我們對於
  • 5:37 - 5:40
    發明的構想和專利權的整個系統是建立在
  • 5:40 - 5:43
    發明者知道為什麼要發明的前提之下
  • 5:43 - 5:45
    或者說知道這個東西是做什麼用的
  • 5:45 - 5:47
    越來越多的發明者
  • 5:47 - 5:49
    將無法事先預測發明物的用途
  • 5:49 - 5:51
    透過使用經驗
  • 5:51 - 5:54
    以及使用者的通力合作才能找出答案
  • 5:54 - 5:56
    我們喜歡把發明想成是
  • 5:56 - 5:59
    一種創造的瞬間
  • 5:59 - 6:02
    某個人想到點子的那一刻發明物也同時產生
  • 6:02 - 6:05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創意
  • 6:05 - 6:07
    是累積和共同合作的結果
  • 6:07 - 6:11
    像是維基百科,就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
  • 6:12 - 6:15
    使用者越來越重要的理由之二
  • 6:15 - 6:19
    是因為他們是劃時代創新的來源
  • 6:19 - 6:22
    如果你想要找到絕妙的新點子
  • 6:22 - 6:25
    通常很難在主流市場
  • 6:25 - 6:28
    或大型組織裡找到
  • 6:28 - 6:30
    只要看看大型組織的內部
  • 6:30 - 6:32
    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 6:32 - 6:36
    如果你在一間大公司
  • 6:36 - 6:39
    你一定會積極地往公司的高階層爬
  • 6:39 - 6:41
    你會這樣對你的董事會說嗎?
  • 6:41 - 6:43
    嘿,我想到一個超棒的點子
  • 6:43 - 6:45
    有個草創期的產品
  • 6:45 - 6:47
    沒什麼市場
  • 6:47 - 6:50
    消費者類型是我們從沒面對過的
  • 6:50 - 6:53
    雖然我不敢保證投資報酬率會很高,但我相信它一定是未來的趨勢
  • 6:53 - 6:56
    不,你會做的,是對他們說
  • 6:56 - 6:59
    我有個超棒的漸進式創新的點子
  • 6:59 - 7:02
    透過現有的管道銷售現有的產品
  • 7:02 - 7:04
    給現有的使用者,而且我可以保證
  • 7:04 - 7:08
    在未來三年之內你可以回收多少的利潤
  • 7:08 - 7:10
    大型企業天生就易於
  • 7:10 - 7:12
    鞏固過去的成就
  • 7:12 - 7:14
    他們太沉迷於此
  • 7:14 - 7:17
    以致於他們很難發現
  • 7:17 - 7:20
    新興市場。然而新興市場
  • 7:20 - 7:23
    培育了許多富有熱忱的使用者
  • 7:23 - 7:25
    舉個最好的例子
  • 7:25 - 7:27
    在音樂產業裡
  • 7:27 - 7:30
    誰會在30年前就說
  • 7:30 - 7:33
    好,讓我們來創造一種音樂類型
  • 7:33 - 7:36
    內容是關於流離失所的黑人
  • 7:36 - 7:38
    在貧民窟裡用音樂
  • 7:38 - 7:40
    表達他們對世界的失望
  • 7:40 - 7:43
    而這種音樂許多人一開始很難聽得下去
  • 7:43 - 7:46
    聽起來似乎會大賣,我們就這麼做吧
  • 7:46 - 7:47
    (笑聲)
  • 7:47 - 7:50
    所以到底是怎麼樣呢?黑人創造了饒舌音樂
  • 7:50 - 7:53
    他們用自己的錄音設備錄製音樂
  • 7:53 - 7:54
    自己銷售這些音樂
  • 7:54 - 7:56
    30年後
  • 7:56 - 7:59
    饒舌音樂是流行文化主要的音樂類型
  • 7:59 - 8:01
    而這絕對不會來自於大公司
  • 8:01 - 8:04
    接著我要講的第三點
  • 8:04 - 8:06
    跟專業餘者有關
  • 8:06 - 8:08
    我與倫敦Demos智庫
  • 8:08 - 8:10
    一起共事時
  • 8:10 - 8:12
    曾經用過這個詞
  • 8:12 - 8:15
    在Demos智庫,我們一直在關注業餘者
  • 8:15 - 8:18
    也就是那些作自己有興趣的事
  • 8:18 - 8:20
    卻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的人
  • 8:20 - 8:22
    而且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
  • 8:22 - 8:26
    上至軟體,天文
  • 8:26 - 8:28
    自然科學
  • 8:28 - 8:30
    下至範圍廣大的休閒、文化
  • 8:30 - 8:33
    像是風箏衝浪,諸如此類
  • 8:33 - 8:37
    你會發現這些人是為了自己的興趣而做事
  • 8:37 - 8:40
    而且是用高標準在做事
  • 8:40 - 8:42
    你也可以說他們為自己的興趣努力付出
  • 8:42 - 8:44
    而且一點也不馬虎
  • 8:44 - 8:47
    他們習得技能,投注時間
  • 8:47 - 8:50
    不只是網路而已,他們也使用越來越便宜的科技產品
  • 8:50 - 8:53
    像是相機,設計科技
  • 8:53 - 8:56
    休閒科技,衝浪板...等等
  • 8:56 - 8:58
    透過全球化
  • 8:58 - 9:01
    許多像這樣的設備已經變得便宜許多
  • 9:01 - 9:04
    更多有智識的消費者,教育程度更好
  • 9:04 - 9:06
    與人接觸的機會變多
  • 9:06 - 9:08
    也更能一起共事
  • 9:08 - 9:10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一詞
  • 9:10 - 9:12
    意味著他們的生產潛力
  • 9:12 - 9:16
    為什麼呢?我們發現這些人之所以致力於自己的興趣
  • 9:16 - 9:19
    是因為他們在工作上無法一展長才
  • 9:19 - 9:22
    他們覺得自己好像在做些不重要的事
  • 9:22 - 9:25
    所以他們選擇在閒暇之餘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 9:25 - 9:27
    這對各行各業來說
  • 9:27 - 9:29
    都隱含著可以形成組織的可能性
  • 9:29 - 9:32
    舉個剛剛約柴教授提到的
  • 9:32 - 9:34
    天文學的例子
  • 9:35 - 9:37
    20, 30年以前
  • 9:37 - 9:40
    只有專業級的天文學家
  • 9:40 - 9:44
    有大型望遠鏡能觀測遙遠的星空
  • 9:44 - 9:47
    英格蘭北邊的喬德雷爾•班克天文台有個大型望遠鏡
  • 9:47 - 9:49
    我小的時候覺得那個望遠鏡真是太了不起了
  • 9:49 - 9:52
    人類可以登入月球,而這個望遠鏡會繞著軌道轉
  • 9:52 - 9:55
    而且它很巨大,令人嘆為觀止
  • 9:55 - 9:58
    現在,六個
  • 9:58 - 10:00
    業餘天文學家,用網路
  • 10:00 - 10:02
    用數位的杜普森望遠鏡(Dobsonian telescope)
  • 10:02 - 10:05
    這基本上是開放軟件
  • 10:05 - 10:07
    還有一些光感測器
  • 10:07 - 10:09
    經過過去十年的發展,在網路上
  • 10:09 - 10:13
    他們可以做到三十年前只有喬德雷爾˙班克天文台作得到的事
  • 10:13 - 10:16
    所以在天文上,新的生產性資源
  • 10:16 - 10:18
    有了爆炸性的進展
  • 10:18 - 10:21
    使用者也可以成為生產者
  • 10:21 - 10:23
    那麼這對我們的企業遠景
  • 10:23 - 10:25
    有什麼意義呢?
  • 10:25 - 10:27
    想像一下,在這一刻
  • 10:27 - 10:31
    世界被分為兩個群體
  • 10:31 - 10:34
    其中一邊是老舊傳統的企業型態
  • 10:34 - 10:36
    特別的人,特別的地方
  • 10:36 - 10:38
    取得專利,塞給在管子另一端
  • 10:38 - 10:41
    眾多被動等待的消費者
  • 10:41 - 10:43
    另外一邊呢,想像一下我們有
  • 10:43 - 10:47
    維基百科、Linux作業系統,以及其他開放性資源
  • 10:47 - 10:49
    一邊是開放的,一邊是封閉的
  • 10:49 - 10:51
    一邊是新的,一邊是傳統的
  • 10:51 - 10:54
    你想說的第一件事,我很肯定
  • 10:54 - 10:56
    就跟約柴教授之前說的一樣
  • 10:56 - 10:58
    在新舊組織型態中找到平衡
  • 10:58 - 11:00
    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 11:00 - 11:03
    傳統這一邊的人,會無所不用其極
  • 11:03 - 11:06
    來阻撓新的組織模式
  • 11:06 - 11:08
    因為新的模式威脅到他們
  • 11:08 - 11:11
    也因此有了關於
  • 11:11 - 11:15
    著作權,數位版權...等的爭議
  • 11:15 - 11:18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他們扼殺
  • 11:18 - 11:20
    新組織模式的手段
  • 11:20 - 11:23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
  • 11:23 - 11:25
    是專利和著作權觀念的崩解
  • 11:25 - 11:29
    這個變化本來可以刺激創新
  • 11:29 - 11:32
    本來可以整合知識的傳播方式
  • 11:32 - 11:35
    卻漸漸被大型公司利用來
  • 11:35 - 11:37
    建立自己的專利叢林(防止專利被入侵的保護政策)
  • 11:37 - 11:39
    以防止創新的發生
  • 11:39 - 11:42
    舉兩個例子
  • 11:42 - 11:45
    第一,想像你來到一個風險資本家的面前
  • 11:45 - 11:47
    對他說,我有個超棒的點子
  • 11:47 - 11:50
    我發明了一個超棒的程式
  • 11:50 - 11:53
    比微軟的Outlook還要好上幾百倍
  • 11:54 - 11:58
    哪個正常的風險資本家會考慮給你錢讓你去成立一家公司
  • 11:58 - 12:01
    跟微軟的Outlook競爭?沒有
  • 12:01 - 12:04
    這就是為什麼要跟微軟競爭就要用
  • 12:04 - 12:06
    也只能用
  • 12:06 - 12:08
    開放資源的方式
  • 12:08 - 12:10
    所以,要如何維持
  • 12:10 - 12:12
    開放性資源以及消費者導向創新的產能
  • 12:12 - 12:15
    是在與主流市場競爭時非常重要的議題
  • 12:15 - 12:17
    因為這是能和壟斷企業抗衡的
  • 12:17 - 12:20
    競爭手段之一
  • 12:20 - 12:23
    同樣地也會有來自專家的爭論
  • 12:23 - 12:25
    因為那些來自
  • 12:25 - 12:27
    封閉組織的專家
  • 12:27 - 12:29
    可能是學者、可能是程式設計師
  • 12:29 - 12:32
    可能是醫生、可能是新聞業者
  • 12:32 - 12:34
    也就是我之前的工作
  • 12:34 - 12:36
    他們會說不行不行,不可以相信另一邊的人
  • 12:38 - 12:40
    20年前當我在金融時報
  • 12:40 - 12:43
    從事新聞業時
  • 12:44 - 12:46
    看到有人在讀金融時報
  • 12:46 - 12:48
    我就會非常非常興奮
  • 12:48 - 12:50
    在搭地鐵的時候,你會想要從他肩膀後瞄過去
  • 12:50 - 12:53
    看他是否在讀你的文章
  • 12:53 - 12:55
    但通常他們在看的是股價
  • 12:55 - 12:57
    而刊有你文章的報紙
  • 12:57 - 12:59
    則掉在地上,或者其他類似的狀況
  • 12:59 - 13:01
    你的反應會是,天啊!他們在幹嘛!
  • 13:01 - 13:04
    他們沒有在讀我的大作
  • 13:04 - 13:07
    我們讓使用者和讀者
  • 13:07 - 13:09
    能在兩個版面投稿
  • 13:09 - 13:12
    一個是讀者來信版,讀者可以寫信過來
  • 13:12 - 13:14
    我們會放下身段,把它裁成兩半
  • 13:14 - 13:16
    三天之後印出來
  • 13:16 - 13:18
    另一個是讀者投書版
  • 13:18 - 13:20
    如果編輯曾經跟他一起上學,跟他老婆亂搞
  • 13:20 - 13:23
    讀者可以寫篇文章到讀者投書版
  • 13:23 - 13:25
    這就是我說的那兩個版面
  • 13:25 - 13:29
    現在令人驚恐的是,這些讀者想成為作家和出版商
  • 13:29 - 13:32
    那不是他們所該扮演的角色,他們應該讀我們寫的東西才對啊
  • 13:32 - 13:34
    但是他們並不想當記者,那些記者覺得
  • 13:34 - 13:36
    部落客想搶他們的飯碗
  • 13:36 - 13:38
    但是這些部落客並不想當記者,他們只想要有個發聲的管道
  • 13:38 - 13:41
    就像吉米說的一樣,他們要的是對話溝通
  • 13:41 - 13:45
    他們想成為資訊流的一部份
  • 13:45 - 13:47
    現在,創意的整個範疇
  • 13:47 - 13:49
    還在持續擴大中
  • 13:49 - 13:52
    所以未來還有更大的挑戰
  • 13:52 - 13:55
    但同時,不管是開放性組織還是封閉性組織
  • 13:55 - 13:58
    都將面臨劇烈的變遷
  • 13:58 - 14:01
    我想,你會看到的是兩件非常重要的事
  • 14:01 - 14:03
    而這兩件事,我覺得是
  • 14:03 - 14:05
    邁向開放的兩個挑戰
  • 14:05 - 14:07
    第一
  • 14:07 - 14:10
    我們真的可以仰賴義工嗎?
  • 14:10 - 14:12
    如果開放性資源真的這麼重要
  • 14:12 - 14:15
    我們難道不需要用更有架構的方式
  • 14:15 - 14:17
    去投注資金並且加以組織嗎?
  • 14:17 - 14:19
    我認為創立資訊和知識的紅十字會
  • 14:19 - 14:22
    是個非常棒的主意
  • 14:22 - 14:26
    但是我們真的可以靠義工就達到目的嗎?
  • 14:26 - 14:28
    在公共政策和資金提供方面
  • 14:28 - 14:30
    需要做哪些改變呢?
  • 14:30 - 14:32
    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
  • 14:32 - 14:34
    應該在哪裡扮演什麼角色呢?
  • 14:34 - 14:36
    而公共政策又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 14:36 - 14:39
    最後,你將會看到
  • 14:39 - 14:42
    那些明智、封閉的企業
  • 14:42 - 14:45
    會一步步走向開放
  • 14:45 - 14:48
    所以這並不是兩個陣營的競賽
  • 14:48 - 14:51
    相反地,你會發現有些人
  • 14:51 - 14:53
    佔據兩個陣營中間的灰色地帶
  • 14:53 - 14:56
    新的組織模式將會出現
  • 14:56 - 14:59
    並巧妙地融合封閉和開放的優點
  • 14:59 - 15:03
    界線將不再分明,競爭不會只存在於微軟與Linux之間
  • 15:03 - 15:05
    而是在兩者的中間地帶
  • 15:05 - 15:07
    而這些新的組織模式
  • 15:07 - 15:09
    將會變得極為強大
  • 15:09 - 15:11
    能夠看出箇中玄機的人
  • 15:11 - 15:13
    將來就能出人頭地
  • 15:13 - 15:16
    我舉最後一個例子
  • 15:16 - 15:18
    說明我剛剛的論點
  • 15:18 - 15:20
    我之前在上海的時候
  • 15:20 - 15:22
    有去一棟辦公大樓,而那塊辦公大樓的用地
  • 15:22 - 15:25
    在五年前還是一片稻田
  • 15:25 - 15:28
    那棟辦公大樓,是上海在過去十年內
  • 15:28 - 15:31
    所建的2500棟摩天大樓之一
  • 15:31 - 15:34
    當時我和一位叫做陳天橋的先生共進晚餐
  • 15:34 - 15:36
    陳天橋在2000年的時候
  • 15:36 - 15:38
    創立了網路公司
  • 15:38 - 15:41
    但他並未就此投身網路業,他把錢留著
  • 15:41 - 15:43
    決定往電腦遊戲業發展
  • 15:43 - 15:46
    他經營一家叫做盛大網路(Shanda)的公司
  • 15:46 - 15:50
    是中國最大的電腦遊戲公司
  • 15:50 - 15:53
    在全中國有9000個伺服器
  • 15:53 - 15:57
    兩億五千萬個玩家
  • 15:57 - 16:01
    不管在任何時候,平均都有四百萬人玩這家公司的遊戲
  • 16:02 - 16:04
    他雇用了多少人
  • 16:04 - 16:07
    來服務這些玩家?
  • 16:07 - 16:09
    五百個
  • 16:09 - 16:11
    用五百人來服務兩億五千人
  • 16:11 - 16:14
    他怎麼做到的?
  • 16:14 - 16:16
    因為基本上,他根本不用服務玩家
  • 16:16 - 16:18
    而是給玩家一個平台
  • 16:18 - 16:21
    制訂一些規則,給他們一些工具
  • 16:21 - 16:24
    並且從中扮演
  • 16:24 - 16:26
    和玩家溝通協調的角色
  • 16:26 - 16:28
    但是事實上,有許多遊戲內容
  • 16:28 - 16:31
    是玩家自己創造的
  • 16:31 - 16:33
    這種作法讓玩家對
  • 16:33 - 16:35
    遊戲社群和盛大網路產生黏性
  • 16:35 - 16:37
    而這種黏性是非常非常強而有力的
  • 16:37 - 16:40
    證明這點的最好辦法就是去玩他某一款遊戲
  • 16:40 - 16:42
    在遊戲過程中
  • 16:42 - 16:44
    創造一個角色
  • 16:44 - 16:47
    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你的信用卡被拒絕使用
  • 16:47 - 16:49
    或其他問題
  • 16:49 - 16:51
    失去了遊戲角色
  • 16:51 - 16:53
    你有兩個選擇
  • 16:53 - 16:56
    一,創造一個新的角色
  • 16:56 - 16:59
    從頭開始玩,但是之前的遊戲記錄都會消失
  • 16:59 - 17:01
    這大概要花100元美金
  • 17:01 - 17:04
    或者你可以搭飛機搭到上海
  • 17:04 - 17:07
    到盛大網路的辦公室外排隊
  • 17:07 - 17:11
    大約要花600或700元美金
  • 17:11 - 17:14
    要回你的遊戲角色和遊戲記錄
  • 17:14 - 17:16
    每天早上,有600人
  • 17:16 - 17:18
    在辦公室外面排隊
  • 17:18 - 17:20
    等著拿回他們的遊戲角色
  • 17:20 - 17:23
    這是一個以社群為基石的公司實例
  • 17:23 - 17:26
    提供社群工具
  • 17:26 - 17:28
    資源,還有可以讓玩家彼此分享的平台
  • 17:28 - 17:30
    盛大網路並不是開放性資源
  • 17:30 - 17:32
    但卻非常具有影響力
  • 17:32 - 17:35
    我想,對於像我一樣
  • 17:35 - 17:37
    與政府合作多項工作的人來說
  • 17:37 - 17:40
    這是其中一個挑戰
  • 17:40 - 17:43
    如果你經營遊戲公司
  • 17:43 - 17:46
    擁有一百萬個玩家
  • 17:46 - 17:49
    你只需要其中百分之一的人
  • 17:49 - 17:51
    當你的共同開發者,貢獻想法
  • 17:51 - 17:53
    那你就有一萬個
  • 17:53 - 17:56
    開發人員
  • 17:56 - 17:59
    想像所有在英國受教育的兒童
  • 17:59 - 18:02
    其中百分之一的人口
  • 18:02 - 18:04
    是教育界的共同開發者
  • 18:04 - 18:06
    對於教育系統可利用的資源
  • 18:06 - 18:08
    會有什麼影響
  • 18:08 - 18:11
    或者從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找來其中百分之一的病人
  • 18:11 - 18:14
    成為醫療保健的共同生產者
  • 18:14 - 18:16
    即使想盡辦法阻止
  • 18:16 - 18:19
    開放模式產生
  • 18:19 - 18:21
    開放模式還是會挾著巨大的影響力
  • 18:21 - 18:24
    而展露頭角
  • 18:24 - 18:26
    原因在於
  • 18:26 - 18:28
    這種模式讓生產性資源變得多樣化
  • 18:28 - 18:30
    其中一個原因
  • 18:30 - 18:32
    就是它把使用者變成生產者
  • 18:32 - 18:34
    把消費者變成設計者
  • 18:34 - 18:36
    謝謝各位
Title:
李德彼特創新談
Speaker:
Charles Leadbeater
Description:

在這篇看似閒話家常的演講中,李德彼特用他縝密推論的觀點告訴觀眾,創新不再只是職業專家的工作。有熱情的的業餘工作者使用新方法,能創造出企業無法炮製的產品與思維方式。

more » « less
Video Language:
English
Team:
closed TED
Project:
TEDTalks
Duration:
18:37
CHUN-JU CHEN added a transl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subtitles

Revisions